« 返回前頁列印

理財方案 | 2024-06-22 05:00

欲言不止 楊書健

【欲言不止】投資時運用長倉認購道理

放大圖片

上周寫到了有些行業架構強迫管理層每年賭博,才能維持競爭優勢。長期持有這些行業的股票或資產,最大風險就是「獵犬終需山上喪」,最終企業甚至整個行業日落西山。有群組朋友說,這個道理有個更顯淺的比喻。

年青人處長倉認購狀態

年青人有如長倉認購證。無論是考中學文憑,還是參加電視台選秀節目,年青人的成本有限,但如果考到大學神科,或者成為選秀節目冠軍,回報就很大了。二十餘歲初進職場的回報架構還是如此。跑到天涯海角擴展業務,成功了就是實際功績,失敗了也可以回來香港總部再等機會。長倉了認購證,失敗了就輸了期權金,但成功了卻可賺取幾倍回報,回報架構也是相類似。

成為中層主管之後,回報架構卻會慢慢演化成簡單的正股長倉。做好了新項目,固然有一定回報,但是失敗了就會賠上名聲,影響接下幾年的發展。假如行業本身有先天限制,管理層再努力也不會有爆發性增長,項目成功了也只能維持公司實力,但失敗了就賠得大。這就變成了贏少輸多的短倉認沽證。因此愈高層心態愈保守,甚至變成了「少做少錯,唔做唔錯」,其實源於回報結構轉變。

輸是期權金贏是倍數回報

坊間以不同框架歸納股票板塊,其實也離不開這個道理。科技界的員工爭取收取公司股票,就是因為科技業高風險、高回報,如果公司攻堅成功,手上的股票就以倍數增值。就算失敗了,輸了也是過去部分工資,因此是典型的長倉認講。以資金投資科技股也是同樣心態,而且員工只能服務一間公司,投資者卻可以同時投資一籃子科技股,風險反而有所對沖。

公用股增長有限,難以想像幾年後股票到手時候,股價會大升幾倍。因此不少員工也未必太在意拿公司股票。除非公司提供認股折扣,員工的認購價較巿價低,則還是值得累積。以折讓價入巿,當然就是投資傳統板塊的不二法門,但除非是深懂這類行業,否則大部分投資者還是知易行難。不過,在穩定行業工作了二十年,手上的員工持股也許從來沒有出現過大升浪,但每年一方面股數累積,一方面股價漸升,持股總價值也不會低。

集中投資在高增長行業,和員工共享榮枯,成果更快出現,當然吸引投資者。不過,科技公司的員工除了股票之外,每月還領到工資。因此只要仍然相信公司願景,員工的投資期可以是「直到本人退休」。科技股基金也往往在基金文件列明不派息,因此也可以等。機械人後年或大後年應巿,對長遠回報影響有限。

穩定現金流可消化風險

但是資金的最終擁有人就必需顧及資金的具體責任。家族辦公室和個人投資者也許期望資金能支持生活,大學研發基金就需要支援教授和研究員薪金等開支,每年都有大致固定的現金支出。全倉科技股,變成了賬面資產龐大,現金流卻稀少,每年要提取現金就不容易了。個人投資者只要還在工作,工資就是現金流。但家族辦公室也許原來業務已經式微,也許資本累積到遠超工資或中小企盈利的規模,就必需建立現金流了。

穩定現金流可以消化風險,輸了也不會影響大局。《不倒燈塔》裏的建議是八成資本建立現金流,兩成慎選兩三個風險倉,就是意識到風險倉就算是正股,行業架構也往往類似長倉認購,可以贏得漂亮,但也有輸掉的風險。

 

(編者按:楊書健最新著作《不倒燈塔》現已發售,歡迎訂購。)
本地包郵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