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2024-04-03 00:00

忽然文化 占飛

觀光公害

放大圖片

多次遊覽日本的旅人,幾乎無一未去過京都。每年當地吸引近5000萬遊客,去過的朋友都有一種感覺,就是遊客多過本地人——京都常住人口,其實僅約140萬。

觀光客多不勝數,居民又愛又恨,「愛」固然是遊客帶來經濟收入,「恨」則衍生了日本名詞「觀光公害」,以至近日當地宣布關閉藝伎區一些私人小巷,這源於藝伎經常被遊客騷擾,不單如狗仔隊般追逐拍攝,更發生公然觸摸她們的和服等粗暴行為。

早於2019年,京都市已豎立禁止在祇園私人巷弄攝影的告示,違例者可被罰款1萬日圓(約520港元);現在,這些私人巷弄「升級」至禁止通行,違者同樣可被罰款1萬日圓。不過,祇園主要通道「花見小路」因屬公共街道,所以繼續對觀光客開放。

當地祇園協議會代表聲稱,「當藝伎從只有1、2米寬的狹窄巷道出現時,成群結隊的遊客像狗仔隊般一擁而上。這引致了一些亂象,有舞伎的和服遭到撕破,還有舞伎的衣領被塞了煙蒂。」

三大碰面熱點

相信不少讀者跟占飛一樣,對於京都的認識,很大程度來自小說及電影《藝伎回憶錄》(Memoirs of a Geisha)。在遊客心目中,京都與藝伎(或舞伎)畫了等號(「舞伎」意思是見習藝伎,熟練後才叫做「藝伎」)。來到京都,看不到藝伎,肯定失望而回。因此,若要觀光客不拍攝,似乎有點說不過去。當然,那些觸摸和服、撕破和服、塞煙蒂到衣領的粗暴行為,應當受到譴責;但遊客數字如此龐大,出現少數害群之馬,相信任何一個國家城市,不論是否藝伎,以至其他演藝人甚至普通市民都可能遇到。

約十年前,筆者去過京都一遊,在印象裏,它遊客之多,能作類比的(以個人旅遊經驗來看)只有意大利威尼斯。威尼斯同樣遊客遠遠超過居民數目,如在當地問路的話,市民是不會理會你。不過,前往威尼斯時,已差不多廿年前之事。十年前去京都,已可使用Google Map,占飛不需要問路,印象中京都市民態度還是很有禮貌。

當時在3個地方見到藝伎,第一最正路,就是看表演。「弥荣會館」門票包含與藝伎合照,這個很值得推薦,因一張門票(現在約300港元),能在約1小時內,欣賞7種日本傳統舞台藝術精華,包括由藝伎(或舞伎)表演的京舞、舞樂(宮廷舞蹈)、狂言(短喜劇)、茶道等。茶道一環,主持人即場問觀眾有誰想上台跟老師學習,筆者第一個舉手,可近距離學習沏茶程序,例如怎樣利用茶筅把茶粉打至出泡沫,還有學了用日文講:「請(用茶)」,發音像「多左」(左是廣東話第4聲)。節目完畢後,剛表演的藝伎還會站在布景板前,與排隊觀眾輪流合照。

第二個地點是京都四條南座劇院,它坐落鬧市之中,距離花見小路不遠。每年12月,該院有一個名為「顏見世総見」的節目;由於舞台上演出者都是日本頂尖歌舞伎名家,因此當地藝伎及舞伎也會盛裝去觀賞和學習,所以在南座劇院門外,你能一睹藝伎們風采。

第三個地點顯然就是祇園區,由於現時小巷已禁止大家進入,因此遊客最好還是遵守規矩吧,若要前往的話,只要留在花見小路,還是不難遇上。當時亦有去祇園小巷一睹藝伎風采,她們較多在晚上出行(白天都有可能見到,或許只是遊客裝扮而已),原因相信跟傳統娛賓在晚餐時間有關。印象中,藝伎們見到大家拿起手機或攝影機見慣不怪。她們行走得頗快,快門慢點都難以拍到。占飛明白遊客心情,但最好遠觀兼遠拍,拍到一張就收手吧。當時見過有些「龍友」不停追跑在藝伎面前拍攝;這種狗仔隊式跟蹤狂拍,真不太禮貌。

舞伎巴士之旅

以上都是十年前經歷,現在京都已有更多可讓遊客接觸藝伎的旅遊項目;譬如舞伎巴士之旅,由穿戴整齊的舞伎,在觀光巴士上介紹京都文化,最後她會替大家在午宴或晚宴上表演傳統舞蹈,遊客亦可與她們合照。

當然,晚上吃懷石料理並欣賞傳統藝伎演出,肯定所費不菲,一般每人至少需花約2000港元或以上。

撰文 : 占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