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政經 | 2024-03-14 14:15

Project-Syndicate 奈伊(Joseph S. Nye, Jr.)

核擴散又回來了?

放大圖片

聯合國就1968年簽署的核武器不擴散條約(NPT)的2026年締約國審議會議,已經在籌備當中。許多人預計,此次會議將引發爭議。有些國家正在重新思考核不擴散原則,因為他們想知道,如果烏克蘭保留了從蘇聯繼承的核武器,俄羅斯是否還會在2022年入侵該國。這樣的反面事實,反過來又重新引發了其他國家對核擴散的擔憂。

當然,這樣的擔憂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在我的回憶錄《美國世紀的生活》(A Life in the American Century)中,我回顧了1970年代一個同樣具爭議的時期。當時,由我負責制定美國總統卡特(Jimmy Carter)的防擴散政策。1973年石油危機後,人們普遍認為,世界石油即將耗盡,因此,需要轉向核能。但當時人們也普遍錯誤地認為,世界的鈾資源即將耗盡,因此,不得不轉而依賴再加工的(在核反應爐中所用鈾的副產品)鈈。

根據當時的某些預測,截至1990年,將有多達46個國家從事鈈的再處理工作。當然,問題在於鈈是一種可用於武器的材料。一個充斥着鈈貿易的世界,將會面臨更大的核擴散及核恐怖主義風險。

1974年,印度成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所列五國(中、法、俄、英、美)以外,首個進行被其委婉地稱為「和平核爆」的國家。印度採用了從美國和加拿大鈾中再提煉的鈈,美加兩國提供上述原材料的條件是,其僅限於和平用途。隨後法國同意向巴基斯坦出售一座再提煉鈈的工廠,巴基斯坦總理布托(Zulfikar Ali Bhutto)曾表示,巴基斯坦寧願吃草,也絕不會讓印度在南亞形成核壟斷。與此同時,在拉美,德國向巴西出售一座鈾濃縮工廠,而阿根廷則積極探索使用鈈的選項。隨着其他國家均悄悄地採取行動,一場早期核軍備競賽正在爆發。

10年前,美國總統甘迺迪便曾提出警告,截至1970年代,世界將擁有25個核大國 。儘管不擴散條約本應避免這種狀況,但甘迺迪的預測卻似乎開始成真了。但(曾任海軍核工程師的)卡特入主白宮時,決意阻止這種情況發生。

我本人近期曾在福特基金會和麻省理工學院計劃與戰術系統實驗室(Mitre Corporation)核能及防擴散委員會任職——該委員會包括多名最終成為卡特政府成員的人士。儘管許多人擔心,世界正朝着鈈經濟及核武器擴散的方向發展,但福特-Mitre報告卻質疑了上述傳統觀點,並認為,使用核能的最安全方式是,能將鈈元素鎖死在存儲已失效燃料、獲國際保障的「一次性」燃料循環當中。

我們在白宮與卡特會面時,他認可了我們的報告。但我們的建議引發了美國核工業及西部和南部州份參議員的反感,其設施將遭關閉。報告亦被法、德、日等盟國的厭惡,因為其可能削弱該等國家的能源戰略。

我在卡特內閣的工作是執行卡特的政策,並因此招致上述所有團體的嚴厲批評。身為一名學者,看到自己的名字在具批判性的社論和頭版頭條,或被強行拉到參議院委員會接受惡意質詢,都是前所未有的體驗。如果被不斷告知你錯了,要有時被記住你是對的可能很難!

問題在於如何打破驅動世界走向鈈經濟的傳統觀念。我們邀請其他國家參加國際核燃料周期鑑定(INFCE),以便就鈾元素的供應和鈈保護能力等議題展開審議工作。1977年,國際核燃料周期鑑定在華盛頓特區的一次大型會議上啟動,其委員會及工作組在接下來的兩年內舉行了會議。因此,它在卡特戰略中發揮了核心作用,即爭取時間、減緩事態發展,並建立被核工業認為是核燃料循環本質上不能改變、有關真正成本和替代方案的跨國知識網絡。

在那兩年間,國際核燃料周期鑑定為推進這些目標完成了許多工作。1977年,主要核供應國在倫敦召開會議,商定在出口核敏感設施等方面,「保持克制」的指導原則。此後不久,法國和德國均暫停了爭議設施的出口。

今天核不擴散的現狀如何?好消息是,與甘迺迪預期到1970年代有20多個國家相比,今天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只有9個。此外不擴散條約擁有189個締約方 ,仍然是主要大國遵守的少數軍備控制協議中的一項。核供應集團的指導原則仍然有效,儘管仍有少數國家從事再提煉工作。但世界並未快速走向脆弱的鈈經濟。

壞消息是,北韓已徹底放棄了在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下的承諾。自2006年以來,北韓已進行了6次核爆,且金正恩頻繁揮舞威脅區域穩定的核軍刀。在中東,伊朗已建成武器級濃縮鈾設施,進而正快速接近成為第10個核武國家。許多觀察人士擔心,伊朗這樣做可能會在地區引發系列擴散,沙特阿拉伯也會迅速仿效伊朗擁有核武器。

上述事態發展令人擔憂。正如1970年代我本人的經歷所顯示的,必須竭盡全力減緩核武擴散,尤其是在局勢似乎特別嚴峻的時候。否則,世界將變成更加危險的地方。

 

Copyright: Project Syndicate, 2024.
www.project-syndicat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