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2024-03-08 00:00

價值物語 郝承林

距離產生泡沫

輝達(Nvidia)股價一度上破890美元,超微(SMCI)短短3個月升了3倍,人工智能板塊恐怕已出現泡沫。但泡沫的成因是什麼?這讓筆者想起一位前輩的說話:「投資市場永遠是現實和虛擬的結合,為何是虛擬?當有很多不確定的時候,人們會有很多想像力,想得太美滿,就會產生泡沫。」

1720年是投資史上重要的一年,英國的南海泡沫和法國的密西西比泡沫,都在這一年發生。兩者背景同樣是投資美洲新大陸土地,公眾原本興趣缺缺,惟看到逐漸上升的股價,對投資海外的信心也隨之升高。業務是既不熟悉、又看不見、且無法計數的海外生意,遂充滿「想像空間」。投資者愈想愈美好,入場的資金愈來愈多,結果吹奏出的泡沫就愈大。

千禧年的互聯網泡沫也相似。看着節節上升的股價圖,人們忽然覺得互聯網很重要,儘管當年還不知道有什麼用途(大概要到2007年iPhone出現後,3G才開始普及),亦不知道對企業的盈利貢獻有多大,總之就是很重要。結果從事互聯網、隨便做個網頁或者公司名字有個「網」字的,全都升個不亦樂乎。

市場對AI憧憬過分美好

現今的人工智能熱潮也相似,有幾多人了解輝達、超微的業務?知道他們做幾多錢生意?有多少員工?主要客戶是誰?這些全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股價不停飆升。

同樣重要的是「距離產生美」。公用股難以產生泡沫,因為業績有數得計。科網股卻難說得很,晶片出貨量尚且能估計,那麼價格呢?現在可是全球盲搶GPU呀!明年價格會不會再加五成?木宰羊。計不到數,卻看着股價長升長有,人們遂把未來想像得太美好,結果便出現泡沫。

泡沫要形成,當然還得靠錢。人們看好AI前景,可以直接買入個股,押注相關的晶片或科技ETF。指數基金得到新資金,再次買入股份。買盤增加,相關股份再度上升,大概又會吸引更多散戶參與。不用質疑,沒有幾個人可以抵擋得住股份上升的誘惑。

追貨的不只散戶,還有對沖基金。基金經理有表現壓力,長期跑輸大市的結果隨時是「起身」。故不論AI是不是泡沫,機構投資者或多或少都會買入一些熱門股份,當然喜歡逐浪者會大手押注。各路資金不斷加入下,逐漸形成一個狗追狗尾的金錢遊戲,直到資金鏈斷裂,泡沫爆破為止。

「計唔到數」 貪婪心理

現在市場專注AI晶片生產股份,之後會否再慢慢擴張到AI應用股份,如社交媒體、雲端、網購、串流電視等?隨時管理層在業績會上說一句會用AI幫助生意,股價便升個不亦樂乎,因「計唔到數」是也。既然量化不到,人們便盡量往好處想。市場不但沒有避開不確定性,反而覺得充滿想像空間!「計唔到數」的主題,遇上聯儲局「放水」以及人們的貪婪心理,結果便是泡沫。今年大概又是一個泡沫年。

人工智能為什麼是泡沫,而不是「今次不一樣」?泡沫又能維持多久?下周續談。

[email protected]

 

(編者按:郝承林最新著作《致富新世代3──你也可以的穩健發財派》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