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基金 | 2014-04-30 05:00

譚家駿

從資本配置模式發掘中國機遇

放大圖片

「新經濟」及「舊經濟」是近日投資市場最熱門的話題之一,特別是在科網股受壓,而中國政府又宣布容許某些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優先股集資,市場普遍視為利好內銀等代表「舊經濟」股票。從消息及市場反應可知,中國資本配置模式與投資走向有很大的關連。

中國以增活動為經濟目標

其實打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發展正急起直追,而且亦建立出一套獨特的運作模式。此外,中國資本調配情況與西方有很大差別,經濟並非以追求生產者盈餘為目標(即生產者賣出較預期多),中國追求的是消費者盈餘(即消費者需要付出較預期少),所以當地資本很主要用於刺激經濟活動,而不是追求盈利最大化。故此,政府亦需要創造誘因讓個人及企業利益與國家政策保持方向一致。

相對而言,西方經濟目標是資本擁有人的回報最大化,而且對勞工市場產生正面影響。即是個人投入資本於經濟,生產力得以提升,因而創造更多職位及刺激薪金上漲。不過,這亦有潛在問題,就是有機會出現投入過多卻未必能獲利,但就同時遇上因經濟狀況欠佳高失業率兼投資不足,而且經過一段投資低潮,長線的生產力亦有機會受損。

拓基建增社會資本

中國以刺激活動為經濟目標,當中特別在基建上,政府需要填補私人參與不足的缺口,而且亦避免出現私人擁有壟斷性資產的可能,以提高公平性及達到更廣泛的社會公益目標。事實上,現時很多政府擁有的壟斷性企業都並非以盈利為目標,以國家電網公司為例,它的資產達2.2萬億元人民幣,但回報率卻只有2.4%。不過,亦由於他們不是追求高回報率,才能以較很多其他經濟體為低的價格供電,同時繼續投資於全球創新的超高壓容量電力配送系統。

基建拓展在中國能鼓勵競爭,因為這可創造資本「開放來源」,令到商業營運成本及很多行業入場門檻得以下降,從而達到壓低價格,推動更多經濟活動。

政治考慮誘發有效投資

另外,再看電訊業這個寡頭行業,政府近期批出了虛擬電訊營運商牌照作為改革的一部分,目的是加強行業競爭,而非讓企業盈利最大化。透過引入更多的市場化競爭及限制壟斷性企業出現,期望可以降低價格,創造消費者盈餘。

至於在個人層面分析,因為控制資本的官員透過作出有效及合適的資本投資,推動地方經濟增長及創造就業,可提升其政治實力,這亦變相可促使中國生產力得以改善。雖然,過程中或多或少會出現一些「大白象」的浪費工程,但決策過程簡化有效,只要在制度及監管作出優化也可變為優勢。

總括來看,中國了解到公共基建的價值,因而創造出其獨特的高速投資經濟發展模式,在產業結構上則主力以刺激活動而非盈利為目標。投資者若明白中國這種資本配置模式背後的原理,將有助增加發掘到優質投資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