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 | 2024-01-08 05:00
周奐彤
長久以來,日本股市的表現未如理想。以美元計算,其15年的年化回報率僅為6.4%,遜於美國的13.7%。日本的增長緩慢、負利率、缺乏對股東的重視,加上亞洲其他地區能夠提供更理想的投資機遇,均是投資者對日本股市卻步的原因。
雖然如此,但是投資者仍然傾向策略性地投資於日本,例如買入日本出口商,因疲弱的日圓通常有利出口。然而,這種情況去年卻起了變化,以美元計算,日本股市去年首11個月便上升約15%,若以日圓計算,更上升了近三成。
結構性轉變利好股市
因此,全球投資者漸漸地重新審視日本的策略性配置,包括面向國內經濟的企業。筆者認為較高的名義增長率、正利率及企業管治改革等結構性轉變,均值得投資者更密切地留意日本股市的發展。
首先是較高的名義增長及正利率。多年來,日本一直與通縮搏鬥,但是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日本卻迎來通脹,10月份的核心CPI(消費物價指數)便按年增長4%。較高的物價推動較高的工資增長,從而推再高物價,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薪資及物價更為持久的升勢,意味面向國內的企業,尤其是消費企業的收入增長會更高。
通脹回歸撐銀行股表現
通脹的另一影響,便是負利率的結束。日本央行已經開始政策正常化的進程,去年先放鬆了對收益率曲線的控制,今年更有可能會提升短期利率。利率從負轉正,日本銀行業將能從超額準備金中賺取利息,並能收取更高的貸款利率,這亦是日本銀行股去年表現優異的原因。
其次是公司管治改革,目前有35%日本公司的市賬率低於1倍,而歐洲的比例只有大約一半的19%,美國更低至1%。從歷史因素看,這是由於日本企業對股東的重視程度較低,但是這種情況正在改變。
去年4月,東京證券交易所實施公司管治改革,目的是希望增加股東價值。市賬率低於1倍的公司,必須制定增加股東價值的計劃,否則將要面臨退市。其中一個例子是推動股份回購,相關活動在2023財政年度便創10年新高。除了金融機構以外的日本企業,其現金佔淨資產的比例仍然高達49%,股東回報有望進一步增加。
第三是資金重新配置,基於宏觀環境出現不確定性,加上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世界各地的投資者開始將資金分散到其他市場,當中以日本及印度為首選。
避險分散投資流向日印
隨着日本的名義增長起變化,加上管治改革及資本流動改變,種種因素均顯示,日本股市的市盈率相對美國股市存在25%的折讓其實並不合理。投資者應重新審視其投資組合,看看日本股票的配置是否不足,而且不妨考慮在投資配置上作長期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