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30 00:00
視線所及 松花芥子
與「絲綢之路」由外國學者命名一樣,「海上絲綢之路」由法國漢學家沙畹最早提出;雖然這條海上航道,先秦時期已經存在。
漢武帝平定南越交趾後,連通南海諸國的海上貿易路線已形成。據《漢書.地理志》記載,當時商人帶着絲綢、陶瓷等貨物從徐聞、合浦出發,經南海到達馬來半島,最遠可至印度南部和斯里蘭卡。
海上絲綢之路的興旺從唐代開始,取代了北方因戰亂閉塞的絲綢之路,成為中國對外交往的主要通道;這條被《新唐書.地理志》稱為「廣州通海夷道」的當時世界上最長遠洋航線,從廣州出發通往東南亞、印度洋北部、紅海沿岸、東北非和波斯灣諸國,全長14000公里,途經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通過這條通道輸出的商品有絲綢、瓷器、茶葉和銅鐵器四大宗;進口的是香料、花草等都是供宮廷賞玩的奇珍異寶。
當時的中外海舶從廣州出發,繫泊在前臨珠江口、連通獅子洋直航南海的扶胥港。出遠洋前,大概都會在碼頭旁的南海神廟祈求平安,海不揚波、萬里波澄。
南海神廟祭祀的主神,是掌管南方南海南嶽的水火之神祝融;南海神唐封「廣利」,宋加「洪聖」、「昭順」、「威顯」等號,元封「靈孚」,明易為「南海之神」,清改「昭明龍王之神」。
本港的海神廟,主要祭祀天后,其次就是洪聖;據統計,珠三角一帶有200多座洪聖廟,可見南海洪聖大王崇拜極為普及。民間傳說的洪聖原名洪熙,是唐代廣州刺史,他為官清廉,致力推廣學習天文地理以惠澤商旅及漁民。死後於宋代被封為「南海洪聖廣利王」。
不管洪聖真實身份是誰,他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守護神,當無異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