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2023-11-08 00:00

觀潮篇 李子衝

提升競爭力

復常後一個現象,很多香港人喜歡到內地遊玩、消費,蔚然成風。明顯地,在零售、餐飲甚至商場營運,我們都讓深圳跑上來,優勢保不住,有點兒落在下風。

香港過往的成功主要是勤奮與靈活,不斷地變。發展的初階,香港人辛勤工作,從不怕難。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父執輩經常說,他們一年到晚,只有農曆年初一休息一天,其餘時間,日夜上班,從不會停下來,提供大量勞動力。從今日看,這樣是過分使用勞工,但是勤力與耐勞永遠是成功之道。

變通是生存的智慧,香港從一條漁村,發展到膠花、製衣、電子等輕工業城市,成為四小龍之一;面對競爭而轉型,工業式微後,我們走向服務型經濟,邁向專業化,建立起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同時發展成貿易中心、航運中心。

發展的軌跡往往如是,草創階段沒有複雜的規章、繁瑣的法例,一般比較順利,經過高峰期,要完善化,會加入很多條條框框,踏上高原平台便容易喪失創意動能,慢慢失去競爭力,轉入老化、僵化。

二十年前(2003年),中央實施自由行計劃(港澳個人遊),發展至「一簽多行」,內地訪港人數急劇增長,2013年來港數字超過4000萬,各行各業,特別是零售、餐飲、酒店、交通得益不少,帶旺整體經濟,政府庫房連年盈餘。

新冠疫情之後,香港人期望回到昔人光輝,事實說明我們的吸引力不及內地城市,更不如毗鄰的深圳,究竟香港輸了什麼?硬件:土地不足;軟件:人力不足。我們要如何提升競爭力呢?消費者最聰明,價廉物美、方便友善是必然選擇。

土地、人力絕對影響價格。香港的土地,有着自己設定的魔罩,我們規定有七成土地不會發展,包括郊野公園、濕地和保育地帶,供求定律,少供應,自然土地珍貴;再者,香港對土地發展有很多規限,程序繁多,時間長,成本自然上漲,因此香港地貴、租貴,不利於大型商場。商場的吸引力在規模龐大,商舖數目和品種要多,休憩地方要多,才可留住觀賞客人。

深圳大型商場,隨便都有百多、二百萬方呎,而一百萬方呎的商場,香港是寥寥可數,我們怎樣與人競爭?香港作為國際城市,在商場設計和營運都走在前端,隨着國家開放,引入世界頂尖的設計師以及經營者,比香港有過之而無不及,通關後,吸引大批港客源源北上,搶去不少生意,值得深思。土地供應方面,沒有捷徑,香港首先要破除自己的魔咒,放寬土地的使用;保育是一個大命題,重要在平衡。眼見這麼多劣質蝸居,仍然花鳥蟲魚先行,實在匪夷所思。而香港建築過程實是複雜,從規劃、地政、屋宇以至相關部門,通過相關程序,費時礙事,政府應該設立一個「精簡建設辦公室」,協助降低成本。

另一個大問題是人力。隨着人口老化,香港勞動力有下降趨勢,人力不足自然扯高成本,影響服務質素。上酒樓食肆,最聽得多的說話是「等等」,因為人工貴,夥計不足,你要開茶、點菜,總是叫你「等等」,與深圳相比之下,又落在下風。

勞工不足不是新問題,多次人口政策研究已經提及。今屆政府算是勇於輸入外勞,不過仍然限於高才專才,雖然有少許行業亦有放鬆;觀乎香港情況,不同工種、層次都大量欠缺人手。我們需要大量輸入各級工人,以解燃眉之急,不單是鼓勵生育,孕育二十年後的勞動力。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