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MPF | 2014-03-21 05:00

陳宇昕

投資強積金知多D—風險篇

傳統投資智慧告訴我們,回報和風險往往是息息相關的,但是實際上每個人對風險的標準也可以很不同。之前為大家分析過如何解讀多種回報方式,今期著眼處就放於如何客觀地比較不同強積金基金的風險。

衡量風險看「風險指標」

成員要找尋相關資料其實不難,在基金便覽中便有「風險指標」的數據。計算「風險指標」其實是用了統計學中的「年度化的標準差」,一般而言,基金要有3年或以上的歷史才會刊有相關數據。

甚麼是「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標準差」其實是統計學上量度分布程況的測量。應用在投資上,可作為量度回報穩定性的指標。假設回報是符合常態分布(Normal distribution),可以預期有68%機會率,預期回報是落在正或負一個「標準差」。

波動愈大風險愈高

簡單一點來說,「標準差」愈高,基金價格預期會愈波動。一般來說,基金的預期回報愈高,很多時伴隨的波動性也會愈大。

舉例來說,基金A預期每年回報為8%,風險指標為10%,回望過去10年的回報,應該約有7年的時間,回報在-2%(即8%-10%)和+18%(即8%+10%)之間。再舉例說,若基金B的預期年回報亦為8%,風險指標為25%,這樣基金B有68%的機會於來年錄得-17%(即8%-25%)至+33%(即8%+25%)的回報。不過,要留意「標準差」反映回報仍是有32%跌出這個範圍。

這個「標準差」只是按基金過往的表現計算出來,只反映過去的情況,與未來的情況未必一致。與回報一樣,強積金成員可視過去的風險指標為一項有用的參考基金波動性的數據。

風險高不一定適合自己

明白到如何利用標準差以衡量風險後,有一點成員必須留意的是,雖然理論上波動性愈高,潛在回報亦愈大,但虧損的機會亦愈高,強積金成員應衡量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以選擇合適自己的基金。

成員在收到強積金周年報表時,除了從隨函收到的基金便覽中了解到自己揀選的基金在過去一段時間的回報外,亦應多加留意一下基金的風險指標,以衡量基金的整體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