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31 00:00
觀潮篇 李子衝
三年疫情過去,社會復常,可是很多方面都不似預期,最令人擔心是經濟,出口和轉口數字疲弱,本來想靠擴大內需支撐,不過通關後香港本地人流少、消費差;因此民間與政府都倡議搞夜市、振經濟。
夜市是一套文化。香港曾經是活力四射、不分晝夜的「不夜城」,原因是香港人努力勤奮,長時間工作,一有時間便三五成群,外出消遣。特別是以前法例未完備,規管少,通街小販、地攤。後來建立起商場文化,很多社區都有大型商場,變成不同區域的聚集中心,人群、人流更旺。
修例事件和新冠疫情令香港人生活模式產生巨大變化,復常後有一種新常態,晚市人少,九點鐘後水盡鵝飛,大多歸家安頓,街上鮮有遊人;這裏有經濟、政治、社會的因素,恢復夜市暢旺要注意三大範疇,還有連串的技術問題。
經濟情況顯而易見,修例事件和新冠疫情打擊香港經濟毋庸置疑,大家期望復常後出現報復式反彈;可惜中美角力及俄烏戰爭帶來負面影響,供應鏈受挫,壓制出口和轉口貿易。香港最大問題是樓價下滑,《財政預算案》指出去年物業價格跌了15%;樓價影響着信心,影響着消費行為,市民想多留點錢,哪有心情出來消費呢?
不單如此,通關後出現大批香港人北上,道理很簡單,內地生活指數仍然低於香港,三年阻隔,一旦各種交通復航,兼且有很多新景點,吸引遊客蜂擁內地旅遊,自然冷落香港門庭,日間消費不理想,遑論夜市呢?
政治方面,修例事件破壞了社會秩序,導致《港區國安法》出台,穩住了局勢。以往,一些年輕人喜愛通宵夜遊、結伴成群、高談闊論,現在或多或少有些顧忌,有所收斂。沒有對酒,沒有聚眾,沒有結黨,宅在家中躺平,何來夜市呢?
社會方面,新冠疫情改變了香港人的餐飲習慣;由於怕感染,少外出,香港出現了送餐行業,手機訂餐,專人派送上門,方便快捷,訂用一定數額,不收運送費用,足不出戶,便可以享盡香港美食,不亦快哉,何用勞師動眾,跑到食肆等位。久而久之,酒樓提早打烊,難以經營夜市。
推行夜市最重要是能否帶動人流再臨,本地的政經情況不改變,勢難回復「不夜城」稱謂。外國遊客及歐美多國由於國際形勢,訪港興趣減退;內地遊人消費模式有點改變,不再是名店的排隊客,而是打卡、吃兩餸飯的支持者;消費力下降,零售、餐飲對搞夜市並不樂觀。
還有一系列法例的問題。過往地攤和夜市最受關注是衞生和噪音。曾幾何時,旺角街頭歌唱是特有文化,流行歌曲、粵曲、英文歌大集滙,大批人駐足而觀;可是香港地方狹小,噪音引來投訴,加上疫情限聚,街頭賣唱被禁一空。夜市離不開唱與食,小販熟食亦是一向嚴格規管,想夜市暢旺,需要修改法規,未必短時間達至。
「墟市」這名詞很好用,不用定時,不用定點,隨機靈活,可以有不同主題。政府應該一步一步而來,放寬墟市地點,包括商場閒置空間,放寬管制條例,適當處理衞生和噪音問題;最主要鼓勵香港人走出來,外地人走進來。
墟市要有特色,最近一個「貓迷博覽會」,頗受歡迎,聚合各式貓主的盛會,這類博覽不一定在灣仔會展舉行,政府可以撥地多搞寵物墟市,引動人流,引動消費。先行墟市,再而夜市,生活習慣與文化需要時間建立起來。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