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專家評論 | 2023-08-29 08:30

葉敬誠

四宗撻訂的啟示

放大圖片

7月一手成交量回升,估計全月成交可達1200宗。另一方面,本月銷情最佳的新盤錄得4宗撻訂個案。有KOL認為新盤以折扣價推出,仍然出現撻訂,買家寧可損失訂金也放棄交易,反映後市不容樂觀。但此類意見大部分都對市場欠缺了解,結果由片面印象得出駭人結論。

一般新盤的銷售,買家選定單位後,會即日簽署臨時買賣合約,支付5%的樓價作臨時訂金,並需在5天內再簽署正式買賣合約;視乎價單、付款方法及買賣合約內容,在指定日期支付樓價餘額。

如果簽下臨時買賣合約後未有再簽訂正式買賣合約,買家會損失樓價5%的訂金。以樓價動輒數百萬元計,5%絕非小數目。看到買家寧可損失訂金也不完成交易,不少人可能會認為,買家一定是在仔細分析後,認為完成交易可能有較大的潛在損失,才會壯士斷臂,撻訂離場。

不過,經濟學假設中的理性市場參與者其實較為罕見。不少買家反而是受市場氣氛影響而入票,順利選定單位、簽署臨約後,才發現自己條件不足以取得所需按揭,惟有撻訂。

瀏覽各大樓市討論區,不時也會有新盤買家在已簽臨約後,才查問按揭資訊、通過壓力測試要求等的帖文。反映部分準買家甚至會在未完全了解自己的借貸能力前,便急急入市。

不過,此類個案與過去對比其實已有所減少。2年前市場有統計,每月一手成交中,有約1%成交是簽署臨約後、未簽署正式買賣合約前的「即買即撻」個案。相對來說,8月熱賣的新盤,單月售出逾800伙,僅有4伙「即買即撻」,反映市場上單純「趁熱鬧」認購單位,揀選單位之後才考慮按揭的買家,已經較2年前大幅減少。

其實,以現時資訊的流通,準買家要初步了解銀行、貸款機構的基本審批要求並不困難。有意購入一手新盤的買家,為了避免撻訂離場,更應一早向相關機構查詢批會要求,先了解自己的借貸能力,才好作出入市決定。

葉敬誠
宏亞按證助理副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