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專家評論 | 2023-07-24 08:30

余錦雄

健康產業良好發展支持灣區樓市

放大圖片

近年本港人口持續下跌,惟65歲及以上長者人口繼續上升,估計達150萬人,佔總人口超過20%。而港人年齡中位數達46歲,人口老化問題加劇。

在香港各區中,以按年增幅比較,2022年北區65歲及以上人口較2021年增近15%,大幅超越其他地區。出現這個現象,相信是因為北區生活指數比香港其他各區都屬於偏低,長者在北區安老,經濟上更容易負擔。

在香港以北的大灣區,部分生活指數更比香港低了一半以上,極之適合經濟能力較弱的群體,移居到灣區終老。這個發展,其實對大灣區9+2所有城市,都有不少好處。

先從長者的角度來看,他們有更多選擇;一般內地院舍面積較大,環境與硬件都比香港優勝不少,而相對費用較低,長者可以用較低的價錢,就能改善生活水平。在香港政府來說,本港房屋及土地缺乏,醫療及安老院舍等方面的成本相對極高,如果能夠減低長者數量,可以大大紓緩醫療系統的壓力。而在灣區一些城市來說,發展健康產業,絕對可以推動經濟,帶來就業以至生活水平的提高。實在是一個多贏的局面。

最新的數據顯示,現時香港有超過50萬人,經常在大灣區生活,而其中有大約10萬名65歲或以上的長者,基本是長期留在大灣區,這個數字在10年之間增加了約85%,相信還會繼續快速增加。其實這些較為年長的龐大人口,他們未必是年紀很老,需要別人照顧,或者住在院舍。其中很多都是非常健康,只不過選擇留在大灣區,享受較為便宜優質的生活模式。

現時內地樓市較為低沉,大灣區亦不例外,但筆者認為,如果能夠為灣區人民創造良好的健康條件,自然可以增加來自香港甚至全球華人選擇居住的年長人口,這些人很多都有一定的經濟能力,足夠支持自己的生活,當中亦會有很多買樓自住的,對灣區樓市有莫大幫助。

「塑造健康灣區」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對大灣區未來發展的願景,醫療健康服務是大灣區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不過,現時要塑造居民認同的「健康灣區」,有多個方面需要各個地區政府共同考慮及推動。

其中包括香港醫療券跨境適用範圍的擴大;粵港健康產業相關專業人員的資格認證;內地與港澳健康產業文化協調及磨合;內地與港澳藥物及醫療器械互聯互通;大灣區內各地聯合制訂專業標準,並推動醫院評審與國際接軌;全力推動及發展中藥醫療實務與制度。

醫療服務對於民生來說可以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項目,而對於一個社區及城市和社會上的發展、未來是否會愈來愈好亦起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粵港澳大灣區現時在發展各種基建的同時,亦應該在同一時間加強與各界的緊密合作,令到整個灣區的醫療服務可以愈趨進步,從而令整體發展更加美好。

余錦雄
香港測量師學會前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