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2023-07-24 00:00

新聞點評 高天佑

一招振民企信心 兼解地方債危機

放大圖片

中央政府上周三發布《關於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合共有31招提振民企信心,但A股隨後兩日反應平平。有論者指出,民企信心在過去幾年飽受摧殘,造成「塔西佗陷阱」,企業家及投資者不太容易相信「甜言蜜語」。另有論者認為,當局若想重建信心,須仿效秦代商鞅,以具體行動「徙木立信」,例如重推「國退民進」,把部分國企控股權出售予民企,既讓各界相信政府「動真格」支持民營經濟,亦有助當局套現巨額資金、解決地方債務危機,一舉兩得。

接近「塔西佗陷阱」

正如本欄上周五在〈從《鹿鼎記》看「撐民企31條」〉一文指出,中央政府先後於2005年、2010年、2012年、2019年出台同類主題「撐民企」意見文件,連同最新31條,合共多達173招,堪稱「大堆頭」。

然而,這5份文件內容基本上大同小異,尤其是2019年那趟也強調「進一步放開民企市場准入」、「保護民營企業家合法財產」、「建立規範化政企溝通管道」、「加強輿論引導講好民企故事」等;豈料相隔不久,教培、互聯網、電玩、娛樂等行業接連遭「監管鐵拳」重擊。

正因如此,在這次31條發布後,市場信心未受振奮,A股反而連跌兩日。近期變身「股民」的《環球時報》前總編輯胡錫進在微博坦言,「我沒想到,這麼重磅的文件對激發股市信心都不能立竿見影」,他直言這反映民營企業家「十年怕井繩」,「現在最缺的是信心」。

更值得擔心的是,正如胡錫進所講,「這麼重磅的文件」未能掀起漣漪,所牽涉的問題恐怕不只在經濟層面,還可能關乎普羅大眾對政府的信心。

學者倡以行動取信公眾

早於2014年,國家主席習近平警告:「古羅馬歷史學家塔西佗提出了一個理論,說當公權力失去公信力時,無論發表什麼言論、無論做什麼事,社會都會給以負面評價。這就是『塔西佗陷阱』。我們當然沒有走到這一步,但存在的問題也不謂不嚴重,必須下大力氣加以解決。如果真的到了那一天,就會危及黨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在部分論者看來,這次「撐民企31條」反應遇冷,或許象徵中國愈來愈接近「塔西佗陷阱」。

中國銀行業協會原副會長、經濟學家楊再平撰文指出,儘管中央政府一再強調支持民營經濟,市場卻始終信心不足,他認為有必要借鑑商鞅「徙木立信」,憑具體行動取信於公眾。

話說商鞅當時推動「以法治國,賞罰分明」,但秦國民眾當他「吹水」,於是他在市場南門豎起一支木杆,聲稱任何人行幾步路將之搬到北門,便可獲重賞十鎰黃金。最初沒人相信「咁大隻蛤乸隨街跳」,直到後來有第一個人嘗試,結果真的獲賞黃金。商鞅借此宣示「言而有信,令出必行」,讓其變法得以成功。

同樣道理,當局現在若想重建民企信心,不可單是「靠把口」重複表態,須有實際行動,方能立竿見影。什麼行動最為有效呢?

鑑於企業家及投資者最擔心的其中一個問題是「國進民退」,中央政府大可反過來推動「國退民進」,把部分國企股權出售予民企,那就有如商鞅「徙木立信」,令各界相信政府「動真格」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壯大。

售國企彰顯國退民進

與此同時,在市場信心不足之餘,當前中國經濟另一危機在於地方債台高築,故倘若推動「國退民進」、出售國企股權,既助力提振民企及外資信心,政府又可套現巨額資金,有利於化解地方債危機,堪稱一石二鳥。

舉例說,撇除能源、航天、軍工等少數戰略敏感行業,中國在電訊、交通、基建、金融、工業、零售等範疇都有不少具價值國企,未嘗不可以把其中一部分民營化(例如三大國營電訊商可以出售其中一家,五大國有銀行亦可變賣一間)。事實上,當局曾於2013年推動「混合所有制」改革,當初原意正是讓民營資本在部分國企佔有控股權;但「混改」後來逐漸變質,不少國企憑着不平等市場優勢吞併民企,形成「國進民退」。

由此看來,當前中國經濟困境不一定「無解」,只不過「事在人為」。畢竟出售國企股權亦伴隨風險,例如可能好似俄羅斯1990年代「震盪療法」改革,導致國有資產流失,養肥部分「寡頭」富豪;此外,中國堅持「有特色的社會主義路線」,須提防「走資」(改行資本主義道路)。講到底,中國經濟面臨重大關口,任何決策(或不決策)都有風險和代價,且看當局如何取捨。

 

(編者按:高天佑著作《中產必須死》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