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中國 | 2014-01-30 05:00

陸庭龍

人民幣絕緣於新興市場震盪

內地春節長假期即將到來,各地民工或在外工作的人士,紛紛趕上春運的大轉移,回家過年。也許基於相同的心態,內地監管機構亦在過年前拆解了一宗可能是信託理財產品的違約事件,工商銀行(01398)宣布,購買中誠信託「誠至金開1號集合信託計劃」的投資者,可全數取回本金,總額30億元人民幣。投資者在驚魂甫定後,損失的只是最後一期的利息回報。中誠信託償付本金的資金來源還沒有具體資料,市場內傳聞是國有資產管理公司出手打救。

本周一,人民銀行亦在市場內進行了14天的逆回購操作,向市場提供1400億元人民幣的流動性,此舉可能是進一步紓緩長假期前緊絀的資金供應,也可能是一種姿態,回應新興市場貨幣匯價和股市下挫所引起的恐慌。在前美國聯儲局主席貝南奇於去年5月表示計劃退市後,印尼股市和匯率在4個月內下跌皆在20%以上,泰國和菲律賓股市亦然;印度盧比更暴瀉28%,股市也跌了9.3%。很多投資者在心裏都有一種想法:人民幣能挺住嗎?如果人民幣匯價扭轉了上升的軌跡,A股還要跌多少呢?

這次新興市場股、匯雙跌所引發的環球股市震盪,與過往無數次市場危機的情況如出一轍,並不是針對中國而發生的。以土耳其為例,其經常帳赤字為600億美元,而外匯儲備只有380億美元,外幣債務則高達1680億美元。從這組數字看,土耳其的情況與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時的泰國很相似,外幣債務龐大和赤字高企,是狙擊的好目標。因此,當土耳其、阿根廷和印度等出現以上的情況時,稍有風吹草動,便很容易造成骨牌效應。

筆者相信今天不會重蹈覆轍,原因是亞洲大部分國家皆吸取了教訓,外幣債務的比例不高,資本性投資仍然流入越南、馬來西亞和印尼等國家,現在流出亞洲和新興市場的資金應該是以投機及短期投資為主的,而相當大的比重是歐美和日本央行貨幣政策所催生的泡沫資金,這些資金像流行病毒一樣,來無影,去無蹤,但必然引起高燒等症狀。

內地對付這些金融市場的流行病毒數有經驗,最主要的措施是人民幣至今仍不是自由兌換的貨幣,在整個人民幣國際化的過程中,人民幣匯價的升跌不在乎外圍貨幣的波幅,在一籃子的貨幣基礎上,美元約佔一半的比重,其他是歐羅、日圓、英鎊及澳元等,理論上是一個平衡的組合。人民幣的波幅大部分為內地的貨幣政策和人民銀行的方向性操作所主導。如果人民幣匯率的方向沒有改變,應是以穩定壓倒一切的,人民幣匯率只會非常輕微的調整或持平,貶值不是一個選擇。換一個角度看,內地A股縱有調整,但見底是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