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07 07:00
【本刊記者郭顯通】香港邁向「由治及興」,開始啟動有為政府推動經濟發展的新風,筆者認為,越是在政府滿腔熱情、希望大展拳腳的當下,越是要有政府以外具有市場經驗人士多提建議,突破「政府-市場二分法」,探索一條符合香港實際的治理之路,本文以近期香港計劃推出的創科產業政策為例,嘗試提一個新的框架思路。
2022年初,李家超在競選行政長官時喊出了「無創科,無未來」。為了促進香港創科產業發展,將香港「從0到1」的原始研發優勢推向「由1到N」的產品落地,以期數年後實現政府承諾的創科產業佔GDP貢獻比重超過5%,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前不久提交給立法會總額100億元港幣的「產學研1+」專項預算初步方案,希望扶持香港高校科研由原始研發向產品的轉化。
眾所周知,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背景下,創業是「九死一生」的淘汰賽,香港既要對創科進行持續投入,也需要在投入中優化投入方式,以結果為導向,促進產業成功。筆者建議特區政府需要「助投結合、引導為主,構建符合香港實際的創科產業扶持範式」。建議的具體做法如下:
一、「助投結合」理念。本港已經有了UGC、RGC的科研支持渠道,本次「產學研1+」計劃應該體現差異化。建議政府資金經過選拔項目流程,對創業公司投入支持,創業公司獲得社會化融資後,前期政府投入轉化為股權,按照「投入—運營—退出—再投入」良性循環的市場化運作原則支持科技企業發展的精準政策。政府需要組織專業力量開展盡職調查,對科創企業的技術方案進行初步判斷,支持並協助團隊開展市場需求調研、完善商業計劃方案、對接落地孵化平台等服務。被篩選出的項目團隊與政府平台共同出資,項目團隊亦可以協商用部分專利入股,雙方共同承擔創新風險,註冊成立由項目團隊90%以上控股的運營公司,政府平台佔有不超過10%比例的股權。
「助投結合」的支持機制具有以下優勢:1)團隊投入承擔「有限責任」、2)創新勞動根據市場原則實現「資本化」、3)項目預算及實施建立「成本意識」。「助投結合」機制在助力團隊克服項目早期融資困難的同時,能夠保障團隊的研發與運營主導權,有效助力更多前瞻性、顛覆性科技成果的落地轉化。
原文請閱6月份《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