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2023-06-02 07:00

【信報月刊】港股陷滯脹 下半年仍看「中特估」

放大圖片

【鴻鵠資產管理行政總裁及首席投資總監陸庭龍】下半年的股市何去何從,或是全球經濟已從滯脹過渡至衰退,我們沒有水晶球,但做投資決定,一切都是回到基本因素。投資股票,不外乎是要選那些有良好的現金流、負債比率低、有持續盈利的業務模式、股息率吸引和業務有強大的護城河的公司,用這些標準來篩選,不難發現最終的結果還是那些國企、央企甚至是畢非德的愛股。

踏入6月,2023年已過了一半。筆者在本年1月的文章中指出,去年11月21日中國證監會主席易會滿提到探索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估值體系,方向是怎樣提高資產的估值,明確了中國證監會支持國企和央企股票價值重估的政策。

科技股表現令人唏噓

五一黃金周假期後,市場迎來了「中特估」概念。內地券商大力吹捧具有中國特色估值體系的概念股如內銀、內險、電訊、基建和資源類股份。自年初至5月上旬,中石油(00857)股價上升52%,中海油(00883)升28%,中移動(00941)升29%,聯通(00762)升32%,中國中鐵(00390)升37%,中國鐵建(01186)升45%,中國神華(01088)升24%,內銀和內險股平均升幅為10%。反觀同期一眾科技和新經濟板塊的表現只能以唏噓來形容,阿里巴巴(09988)跌5.8%,騰訊(00700)沒有升跌,美團(03690)跌27%,京東(09618)跌39%,金蝶國際(00268)跌30%。事實證明買入中字頭的國企股是不錯的投資決定。

這個概念在下半年仍然有效嗎?聯儲局自年初至5月已加息三次,聯邦基金利率上調至5%至5.25%,這個由去年3月啟動的加息周期在14個月內,加息的幅度達到5%。以過去60年來聯儲局利率變化的周期來判斷,除了1980年代的惡性通脹時期外,這次周期內加息幅度應該足夠甚至可以說是偏多。美國在3月至5月份內發生數宗銀行危機,Signature Bank、SVB及第一共和銀行由FDIC聯邦存款保險局接管及出售,加劇了貨幣緊縮的效應。今天銀行危機仍未解除,因為大多數地區性及中小型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內依舊存有大量潛在虧損的證券,只是未有發生大規模爆破而已。

其實,我們不用糾纏於市場正在熱炒什麼概念,中特估並不是新的概念,去年11月中國證監會已指出了方向,這些大型國企及央企也啟動了價值重估的操作,如中石油、中移動、中國鐵建及中國中鐵等,其股價已持續上升了一段時間,支持他們股價上升的便是政策。如果大家相信這是一個政策,它便會持續執行直至成效顯現出來,甚少會無緣無故消失的,歸根究柢都是信心的問題。

原文請閱6月份《信報財經月刊》

訂閲揭頁版
下載Android揭頁版
下載iOS揭頁版
訂閱印刷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