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中國 | 2014-01-22 05:00

市場洞察 譚慧敏

中國增長的真正推動力何在?

隨著中國經濟逐步轉型,國內的投資環境亦出現轉變;其中最引起廣泛討論的是,在中國 股市佔較大比重的大型國有企業,似乎不再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同時,私營企業的盈利能力正在不斷上升。截至2013年,私營企業的股本回報率已回升至 16%,高於14.8%的長期平均水平。

當年在朱鎔基總理的領導下,1990年代中國政府對國有企業進行改組,通過在核心產業提供強大的激 勵措施及特權,加上受惠於數個政府試點計劃,令國有企業能夠與新興私營企業展開有效競爭。而在千禧年之前,最大型的國企更為員工提供住屋、教育及社會福 利,導致1990年代國企在城鎮就業市場中所佔比例超過60%。

但來到今天,上述情況已出現轉變;現在私營企業在城鎮就業市場中所佔比例達80%以上。而隨著中國經濟逐步邁向市場推動型經濟,競爭加劇和缺乏效益改善,亦令國企的結構性缺陷逐漸暴露出來。

隨著中國經濟由投資拉動轉型為內需拉動,投資者應檢視其投資是否符合中國的長期增長路向。儘管今天私營企業在中國企業中佔據更為主導的地位,但這在中國主要指數中尚未得到相應體現,而國企在這些指數中仍佔較大比重。

若投資者被動地投資於主要股市指數,即等同持有大量國企。因此,投資者有需要採取積極投資管理策略,以真正把握中國的增長主題,而非被動地試圖複製指數的行業分布。

現時,中國的股市指數特別集中於國企主導的行業,包括金融、工業、能源及電訊股;而消費股、科技股及健康護理股的比重則有限。

我們認為,若干國企主導行業勢將從結構性改革中獲益,如銀行業及保險業。其中,銀行業受益於開拓非銀行客戶市場,以及更具可持續性的增長模式;而擴大養老金及醫療保險的覆蓋範圍將令保險業受益。

然而,在去年11月的三中全會之後,政府領導層已表示,將會出台重大的結構性改革措施,引領中國邁向由消費拉動經濟的長期發展,因此投資者亦不應忽視若干在 指數中比重被低估的消費主題相關行業,從而更有效地把握中國的長期增長前景。當局放寬一孩政策、加強社會保障、發展服務業、推動戶籍和土地改革等,均有利 於經濟增長轉為由消費拉動,預料這將長線利好必需消費股、非必需消費股、科技股及健康護理股,投資者不妨多加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