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宏觀分析 | 2013-12-18 05:00

市場洞察 譚慧敏

寬鬆貨幣政策的副作用

自2008年金融風暴以來,環球多個主要成熟市場相繼實行非常規貨幣政策,對金融體系的穩定作出貢獻。美國聯儲局的量化寬鬆政策似乎已切實將長期利率降至經濟基本面相應水平以下;歐洲央行亦已成功為銀行系統及主權債務市場制訂一套穩定措施;而日本央行在過去一年推行的超寬鬆貨幣政策亦成功令日圓貶值,推動日股上揚。

不過,從過去幾年的經驗可證明,寬鬆貨幣政策未能顯著推動經濟增長,更有可能催生資產泡沫及帶來其他負面影響,其對經濟發展帶來的長期副作用不容忽視。

在寬鬆貨幣政策導致按揭融資成本低廉的情況下,稀有房地產的價格更容易被置業人士抬高;同時,投資者亦更容易將資產從低孳息率債券及銀行帳戶轉移至股票投資。因此,儘管過去兩年成熟市場的工資增幅輕微,但股票價格卻一直飆升。

另一方面,美國樓市價格已經歷強勁反彈,而倘若利率一直維持在極低水平,歐洲及日本樓市價格亦可能會上揚,並增加泡沫形成的風險。

此外,寬鬆貨幣政策令資產價格增速高於收入,並從根本上加劇了財富分配不公平的問題。例如,研究顯示美國排名前10%的最富有家庭資產,僅佔應課稅收入的50%,但卻持有全國總財富的75%。

當然,持續超寬鬆貨幣政策還會導致通脹率走高。美國方面,勞動力市場收緊可能開始引發工資通脹;而日本面對的風險是公眾憂慮政府的長遠償債能力,以及超寬鬆貨幣政策可能會最終導致日圓大幅貶值,令通脹率大幅高於長期目標;至於歐洲央行面臨的政治壓力是,即使通脹率開始攀升,貨幣政策仍需維持寬鬆,最終可能加劇通脹風險。

超寬鬆貨幣政策其中一個最令人遺憾的地方,就是會為希望維持較平衡取態的國家帶來不少問題。當成熟市場利率過低時,部分新興市場經濟體會受過度的資金流入所影響;反之,當成熟市場調高利率時,新興市場經濟體則會出現過度的資金外流。這種說法在今年較早時候已得到印證:當聯儲局表示有可能退市,很多新興市場的貨幣隨即貶值。

總括而言,儘管一眾央行近年來為金融穩定作出不少貢獻,但量化寬鬆未必能刺激經濟增長,並有可能帶來嚴重的副作用,長線可能令投資市場陷入混亂。不過可幸的是,各大央行的寬鬆貨幣政策能為市場帶來充裕的流動資金;踏入2014年,我們認為投資者仍能從這些政策中獲益。下一期,本欄將詳細剖析環球流動資金充裕下的投資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