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人民幣理財 | 2013-12-12 05:00

周洪禮

促進人幣在金融交易的運用

環球銀行金融電訊協會(SWIFT)最新報告指出,10月份在傳統貿易融資工具(信用證和托收)的使用中,採用人民幣作為計價及結算貨幣的比例從上年同期的4.4%升至8.66%,超過了歐羅和日圓,成為全球第2大貿易融資貨幣。國內外媒體均將此視為人民幣晉身國際貨幣系列的里程碑。

但投資者不應對此作過分解讀,不僅是因其佔比仍遠低於美元的81%,更重要是不少人民幣貿易融資活動涉及匯率差和利差的套戥交易,部分更是無真實交易背景的虛假行為。這情況在今年第二季當在岸和離岸人民幣匯率差價大幅收窄時,貿易融資活動大幅下降已窺見一斑。更需留意的是,根據SWIFT的貿易融資貨幣排名,分列第5和第6的沙特阿拉伯和阿聯酋貨幣根本不是國際貨幣。

無可厚非,人民幣國際化在過去一年有不少積極發展,但要更標準地衡量一國貨幣的國際化程度,應透過其於貿易結算功能、金融交易以及價值儲備(即實現從貿易結算貨幣到投資貨幣,再到儲備貨幣)的職能以作評估。

今年前8個月人民幣支付2.8萬億元,佔外貿總額的比例為13%,高於2012年的10%;而根據SWIFT報告,目前人民幣作為全球支付貨幣的排名已從去年初的第20位上升至第12位。這與大陸政府出台多項促進人民幣國際化措施(如增設人民幣離岸清算行和與外國央行簽署貨幣互換協議等)密不可分,相關措施大大增加了人民幣於海外的流動性。

繼後的政策舉措應針對如何促進人民幣在金融交易的運用,皆因目前人民幣離岸市場缺乏一些自身投資產品,例如至今在港交所掛牌的人民幣計價股票寥寥無幾,以致相關衍生產品如人民幣股票掛?票據亦無人問津,而每日2萬元的人民幣兌換額度便是導致投資者卻步的重要原因。因此,放寬兌換上限可望活化離岸人民幣投資產品市場,從而促進人民幣在境外的自我流動和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