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4 07:00
【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閭丘露薇】不管是擔心人口增長太快,導致國民貧困,還是擔心人口太少,擔心影響創新,經濟發展,關鍵在於,如何避免把人口當成工具,進行毛澤東曾經說過的,「有計劃的生產」。
官方終於公布,中國的人口出生率進入負增長。不過,對於這樣的結果,民間並沒有太多的反應,顯得一個國家人口的多少,和自己沒有關係。其實官方媒體着墨也不是太多,而對於一直關心中國人口問題的學者們來說,這是必然的結果。
如果關心中國政策官方宣傳的話,可以看到,2016年1月放棄實施「一胎化」政策之後,輿論風向開始轉變。官方宣傳更是潤物細無聲地滲透到日常生活的不同場景。只是,這樣的一個龐大的宣傳工程,在鼓勵生育方面,不單沒有起到預期的作用,甚至讓不少年輕人,尤其是女性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
生育權是一項基本人權
年輕人的反感,除了養育孩子的成本考慮,更多的是對於個體權利和上一輩不同的認知。根據1968年聯合國國際人權會議通過的《德黑蘭宣言》,生育權是一項基本人權,父母有權自己決定子女人數以及出生的間隔。生育權是公民人身權的延續,同時也是一種社會權。對於女性來說,自己的人生由自己決定,當中包括把生育作為一種選擇,而不是人生必然的選項。事實上,東亞國家,從南韓到日本,女性生育意願低落的原因,正是女性自主意志的崛起。把生育權作為女性的一種反抗,在有着嚴重性別不平等的社會中會特別顯著。
政府,還有經濟學家們擔心,人口負增長,將會導致中國經濟發展缺少了基礎,但是對於作為個體的年輕人們來說,自然不會關心這些宏觀的議題。雖然我並不覺得,中國會出現「月經警察」,但是學者們建議的正面鼓勵措施,可能會造成一種心理印象,那就是對選擇不生育的一種懲罰。一旦年輕人們對於這些措施帶有負面情緒,那麼,想要提升生育率,真是一個極為挑戰的任務。畢竟,愈來愈多年輕人發現,原來自己手上有了一個反抗的砝碼,那就是,成為「最後一代」。
原文請閱3月份《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