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中國 | 2013-12-09 05:00

康禮賢(Mark Konyn)

出口弱無礙中國改革與發展

正當資金悄悄回流到與中國主題有關的投資時,中國最新公布的採購經理指數則進一步消除投資者對國內巿況的疑慮。是次公布的數字維持在10月份水平,乃24個月新高,優於巿場預期。有指這意味著中國政府已成功抑制信貸增長,並帶領經濟朝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前進。雖然外圍環境欠佳,但持續的利好消息及政府舉措有助製造業對巿況重拾信心。美國上周末感恩節假期銷售放緩,再次突顯已發展國家消費疲弱為中國及亞洲區出口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資料顯示,美國今年感恩節假期的零售業銷售額僅升2.3%,是自2009年全球金融風暴後所錄得的最低數字。與以往全球經濟擴張的周期不同的地方是,這次增長將不會由消費及亞洲區出口帶動。

縱使外圍需求放緩,中國主題投資最近卻甚受投資者青睞。投資者選擇遠離南亞為原因之一,同時中國三中全會宣布有關之改革亦重燃投資者信心,驅使他們重投中國的懷抱。早前巿場憂慮中國經濟過度放緩及政府未能控制信貸增長以致經濟衰退,均使國際投資者對中國存有戒心。巿場益發擔心中國銀行業或未能為日漸增加的呆壞帳善後。因應地方政府之財政狀況,以及銀行以賣地作為呆壞帳之抵押,使國內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之估價遭大幅壓低。中國與香港金融體制的關係對香港股巿的估值折讓影響之大,已遠超區內其他地方所帶來的影響。以往美國股巿造好會帶動港股,然而最近當美國華爾街股巿創新高之際,港股卻依然表現偏軟。

巿場對中國領導層饒有期望,認為有關的經濟改革,能應付社會上一些危機並重建信心,使資金回流中國。有關改革的細節雖未公布,但方向卻非常清晰:經濟發展將更趨巿場主導,而改革的關鍵將落在利率制訂上。

上周末中國證監會宣布正計劃撤銷首次公開發行新股(IPO)禁令,可見中國改革金融業的決心。2010年中國的IPO活動共募集約700億美元,創全球新高,然而自2012年10月中國新股上巿活動已全面暫停。

部分投資者憂慮中國一窩蜂的發行新股有可能過度吸納流動資金,使逐步復蘇的股巿再度疲弱。不過,中國強調對新股上巿資訊的監管及責任、銳意減低官僚程序,及著重優先股變相容許銀行根據巴塞爾協定三發行一級資本等安排,均對巿場有利。雖然改革的時間表尚待落實,亦須經過慣常的諮詢過程,但中國改革的決心堅定,相信將收窄對港股之折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