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2022-11-30 07:00

【信報月刊】陶冬:中國宏調手段失效 —— 憧憬減息是妄念 2023年全球恐衰退

放大圖片

【本刊高級記者黃愛琴】市場憧憬中國經濟逆轉,迷失多時的港股近日重拾升勢,惟瑞信亞太區私人銀行大中華區副主席陶冬在本刊訪問中分析,內房危機尚未解套,疫情管控亦不可能在一夜之間全面放開,中國經濟仍困難重重,以往放水救經濟的宏觀調控手段難再奏效。前瞻2023年環球市況,這位著名經濟學家指出,暴力加息造成美元暴漲,恐為全球各國帶來衰退陰霾。

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熄火」,很可能是2023年環球經濟的一頭灰犀牛。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近將中國經濟增長調低至3.2%,較4月預測下調1.2個百分點;明年和後年分別預計增長4.4%和4.5%。

「中國經濟正面對20年來未有的一場挑戰。」在本刊訪問中,熟悉中國經濟的陶冬指出,中國經濟正面對多層面、錯綜複雜的挑戰:經濟結構轉型、增長下行和疫情。

以往救市的靈丹妙藥不再奏效。「過去中國宏觀管理就是管住信貸閘口。當經濟過熱,就把信貸閘口關一關;經濟過冷,就開放信貸,讓大家去搶,於是經濟很快就會反彈。但這次不一樣,信貸閘口打開以後,企業的信心不足,不願意去接貸款。這顛覆了過去30年宏觀管理的模式。」

樓市神話幻滅 需求消失

企業以外,消費者信心亦疲弱,他指出,一大原因是房地產引擎熄火。過去中國經濟主要靠房地產拉動,可是自從三條紅線出台,內房資金鏈斷裂,債務爆煲。「為了避免出現系統性風險,『房住不炒』」是對的,但是現在房地產問題拖累經濟下行,並且由於房企有現金流危機,給整個金融行業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此變種「系統性風險」已獲中央高度關注,最近出台的「救地產16條措施」說明政策基調有所改變,惟陶冬一針見血指出,「這些措施與其說在救房地產,不如說在救金融。」皆因政策主要落墨於供應端,例如擴大房企融資管道,明確「保交樓」的資金來自政策性銀行,並允許多種貸款展期。

在陶冬看來,從「供應端」救市的黃金窗口期已經過去了,「今天中國房地產最大的問題是需求不見了,因為房價只升不跌的神話破滅了,家庭現金流比過去緊了,買房的信心比過去低了」。房地產是高槓桿行業,只要房子賣不出去,現金流問題難以解決。

他稱,現時房地產是中國經濟問題的核心,甚有可能把風險擴散到整個經濟體系,「房地產問題不解決,其他問題也不能解決」。

原文請閱12月份《信報財經月刊》

訂閲揭頁版
下載Android揭頁版
下載iOS揭頁版
訂閱印刷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