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宏觀分析 | 2022-11-11 05:00

韋立民(Norman Villamin)

【私銀觀】去全球化政經新局面 風險升溫

放大圖片

2001年世紀交替,中國在踏進21世紀的這一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也讓西方國家初次體驗到通縮。

中國憑着低成本生產,迅速躍升成為世界工廠,配合前蘇聯解體,促成俄羅斯在此前十年憑着出口商品而進入全球經濟體系,這兩大發展便造就全球通脹率和利率在往後持續穩定地下降。

更多私人銀行觀點

貿易戰破壞平衡格局

然而,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在2017至2018年發動貿易戰,破壞了這個平衡格局。作為中國出口貨品的主要客戶,美國對於這個全球最大製造基地的依賴,首次產生疑問。後來新冠疫情來襲,繼而俄羅斯在2022年再度入侵烏克蘭,便迫使世界多國重新優先考慮供應鏈可靠性和安全性多於低成本。

這些衝擊為投資者帶來一代人以來所未見的多重風險,首先是通脹飛升,繼而是債券孳息率上揚,而央行為了應付物價上漲,原本經通脹調整後的負利率環境也完全改變。

對於投資者來說,高通脹復現及實質利率持續處於正數的最大風險,在於過去15年來因利率偏低而累積的債務。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數據,全球最大經濟體合計的政府債務與GDP比率,在過去10至20年大幅飆升,大部分國家的公共債務從以往相當於GDP的50%以下,倍增至2020至2021年的超過100%。

沒財政空間衰退更深更久

故此,若全球利率維持於接近2022年後期的水平,這些政府的償債成本將與日俱增,因而將被迫撙節支出及/或加稅,若不實行控制債券孳息率曲線措施,財政機關在經濟放緩時便沒法擴大支出,經濟下行程度將因而加深,維持時間也將更長。

地緣政局方面,世界兩大經濟體包括美國和中國關係日趨緊張,可能使全球供應鏈重新布局的過程,轉變為全面去全球化。

特朗普在2017至2018年將貿易武器化,導致中美關係劍拔弩張,但兩國的矛盾並沒有因這位第45任美國總統的卸任而緩和。現任美國總統拜登不但維持其前任對華開徵的高關稅,同時開始加強與東亞和南亞國家結盟,以抗衡中國不斷冒升的力量。

正當俄國揮軍入侵鄰國,引發全球關注中國大陸可能對台動武,美國在今年8月通過《晶片法》(CHIPS Act),凸顯兩國在經濟上的對立風險已經進一步升溫。

事實上,美國《晶片法》延續了特朗普政府的政策,限制中國獲得美國的高科技產品和技術,針對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中共二十大的報告中重申,「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的總體發展目標作出制衡。

以新方式積極管理新風險

在特朗普發動的貿易戰在2019年接近落幕之際,其實已經將戰線拓展至知識產權和金融領域。故此,不論中美矛盾會否觸發台海干戈,兩國在多個經濟範疇的對立關係,已經影響經濟形勢,其破壞性可能相當於甚至超過俄國入侵烏克蘭而與西方國家爆發的經濟戰。

總的來說,無論是在經濟或地緣政治的層面,去全球化風險正對19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所建立的基礎,以至全球投資者所習以為常的運行格局,構成重大威脅。這些風險正在步步進逼,因此投資者在2023年不但需要採取新方式積極管理新風險,還要適應不再一樣的回報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