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基金 | 2022-11-09 05:00

陳詠詩

亞洲通脹受控 現系統性風險偏低

放大圖片

儘管環球央行相繼步入加息周期,但亞洲各國的經濟發展情況各不相同,各地央行亦有特定的目標及框架,故此,亞洲央行的貨幣政策仍然取決於本土經濟發展狀況,並非單純跟隨美國聯儲局的加息步伐。

即使聯儲局今年初才啟動加息周期,但韓國央行已於2021年8月展開貨幣政策正常化的步伐,加息時間比聯儲局更早。這主要是由於當地經濟復甦情況比預期好,而且本土經濟出現失衡,導致央行需要加息。相反,印度儲備銀行於今年5月因通脹不斷上漲,使央行要在非正常會議周期被迫調高政策利率。從韓國及印度央行上調利率的時間表來看,本土經濟情況才是左右央行貨幣政策的關鍵因素。

儲局鷹派促區內加息

不過,隨着聯儲局更趨鷹派,其決策確實對亞洲央行的貨幣政策產生一定影響,尤其是在考慮金融穩定性這方面。基於聯儲局更趨鷹派,美元走勢更強,美國與亞洲的息差亦收窄,變相降低亞洲資產的吸引力,驅使資金外流。要減低外圍環境對本土利率及外幣市場帶來的影響,亞洲央行需要在利率正常化的進程上更加積極。現時大部分亞洲央行已展開加息周期,而泰國央行及印尼央行相信亦會很快跟隨步伐。

與數月前相比,亞洲國家的通脹風險上升,主要受到供應鏈緊張、俄烏戰爭及本土經濟復甦三大因素影響。其中,韓國、台灣、印度、泰國及菲律賓等地的風險相對較高,因當地較倚賴進口能源或食品。除非供應鏈緊張及高能源價格的情況有緩解的跡象,否則高通脹的情況或會維持一段時間。

區內陷滯脹風險有限

雖然亞洲的通脹風險上升,但區內陷入滯脹風險仍然有限,因大部分亞洲國家的經濟增長仍具韌性。現時亞洲各國的經濟活動普遍已從疫情限制中恢復正常,邊境亦逐步開放。經濟活動及個人消費改善將有助支持經濟增長,並抵消部分外圍疲軟及高通脹所帶來的負面衝擊。不過,若通脹率一直居高不下,未來數季的經濟或會面對更大的下行風險,因此投資者需密切注視。

撇除通脹風險,進口能源、食品及資本商品價格高企,亦令人關注亞洲的經常收支會否因此惡化。面對2023年環球需求前景黯淡的大環境下,除非商品價格緩和及本土需求放慢,否則經常收支於未來數季難以有明顯的改善。儘管如此,我們預期亞洲投資級別債券的外在需求仍在,爆發大規模的系統性風險機會仍然偏低。不過,投資者需密切留意相關的趨勢及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