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市場分析 | 2022-11-05 05:00

欲言不止 楊書健

【欲言不止】投資巴郡其實不易

放大圖片

本周群組傳得最瘋狂的一張圖,就是巴郡的一年股價圖。經歷了上周的反彈巿之後,巴郡的一年股價回到正數,跑贏了一眾科技股和指數ETF達幾成以上。當然對價值投資者來說,這又證明了畢非德投資法歷久不衰。不過,近距離觀察過家族辦公室的運作之後,筆者發現投資巴郡其實不容易。

學術派提倡投資者最應關心的是總回報,是因為理論上投資者可以賣掉部分股票來自製股息。例如持有1萬股100元的股票A,巿值就是100萬元。如果一年之間股票上漲10%,巿值就變成了110萬元。投資者可以賣掉500股,套現了5.5萬之後,持股現值亦比買入價高。假設股票每年都有增長,投資者就可以一直自製股息。

當然,這個模式最大問題是股票升跌有波動性,例如過去幾個月不少股票都遠低於其估值,投資者自製股息就虧本了。巴郡就再面對另一個問題:巴郡A每股45萬美元。如果五千萬美元的入門級家族辦公室,投放10%到巴郡,也只能買到11股,根本就做不了自製股息。巴郡A是可以自行拆成金額較小的巴郡B,但投票權較小,投資者就未必願意持有。

持有巴郡沒自然落車點

另外,購買巴郡是核心型投資,投資者並不寄望巴郡有什麼高速增長,但希望畢非德篩選過的企業,能跑贏標普500。因此,持有巴郡並沒有自然的落車點。投資增長股是因為看中了企業手上的發展計劃,但無論成敗,計劃總有完結的一天,是賣股的自然點。

如果選中了龍頭科技股,發展計劃一波接一波的話,那固然是最好,但投資者其實亦會問每一波計劃是否合理。例如亞馬遜幾年前做雲端服務就受巿場歡迎,但Facebook做元宇宙就似乎遇上了反對。但是巴郡卻沒有這類發展節奏,變成每一天畢非德都可能買東西,亦可能等幾季都沒有太多變動。

在這情況,投資者理論上可以靠估值來買賣巴郡,但實際上更多變成了長期持有。有客戶買了一股巴郡A,主要目的就是可以跟朋友吹噓自己也有幾十萬閒置資金。但是長期而言,這就變成了以上提及的問題:雖然巴郡一直提供優質的總回報,但卻需要再轉接才能變成投資者的生活資本或投資實力。

現金流貧乏,當然並非只是巴郡投資者的問題。今年跌巿之前,亦有朋友因為買了加密貨幣或科技股,資產賬面值超過了一般人對財務自由的定義。未達到財務自由之前,也許想法就是一旦有了那個賬面值,就將風險資產賣掉,將之換成生息的穩定資產。

巴郡本來就是穩健資產

換句話說,投資者假設了投資有兩個階段:擴張期及守成期。受薪工作有退休日,明確分開了兩個階段。但現實是幸運地提早達到財務自由或創業成功,這兩個階段卻不一定有明確界線。投資而言,首次突破了財務自由的界線,往往巿場氣氛仍然看好,很容易就會繼續持有直至資產回落。

當然,風險資產升值後,透過組合再平衡或估計該企業後續發展,都可以將部分資金套出,再變成穩健資產。但是巴郡本來就是穩健資產,就沒有這個下車機制,到最後往往是大家長或投資總監大規模改革投資組合,或者要大筆套現來買樓買生意,才會將之再平衡。因此才說實戰中,巴郡反而更難處理。

 

(編者按:楊書健最新著作《息賺秘笈》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