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01 07:00
【本刊特約記者幸瑜、總編輯鄧傳鏘】本港首間私營醫院——養和醫院今年成立百年,不僅醫治了無數病人,也培育了無數醫護,見證了小漁村進化成大都會,與香港一起經歷了大時代的跌宕起伏。2005年接手院務的「醫二代」李維達(Walton)任重道遠,從未忘記家族行醫的初心。「最初知道自己患癌,也驚死,幸好得到家人和同事支持,很快克服恐懼,這段經歷令我以過來人身份鼓勵他人。」由於能感同身受,深諳醫患同行的重要,難怪今日養和的癌症中心世界知名,既治病、也醫心。
新冠疫情衝擊百業,養和同樣身受其害,他苦笑道:「這3年差不多是上任以來最辛苦的時期,很多服務做不到,病人數量大減,燈油火蠟樣樣是錢,日日做PCR也是開支!2018、19年,經營環境非常好,我們還滿腹大計,計劃各種擴展,怎知道疫情一波接一波,今年年頭第五波根本難以抵抗。」回想2003年沙士來襲,當時仍在生的父親李樹培秉持創院理念,「醫護人工一個仙都唔減」,他銘記在心,養和在今次新冠疫情時也沒有減薪裁員,「封關前,內地客佔病人9%左右,全年200多日『全院滿座』,疫情後無可避免受到影響」。
除了要辛苦經營外,包括養和在內的私院還要應付被輿論指摘袖手旁觀,李維達感嘆這「不白之冤」,源於外界一知半解:「早在沙氏期間,我曾跟袁國勇教授共事,當時公私營醫院就設立了應變機制,養和自2008年起就專門有一層設置傳染病隔離設施,但只有21張病床,作用是病人一旦在院內有確診,亦無須轉院,以免加重公院負擔。」
除了養和之外,全港私院都缺乏傳染病隔離設施,根本就愛莫能助,他略帶激動地解釋:「你看外國醫院,有權不收新冠病人,但香港醫院一定要收,而且本地政策是必須隔離所有中招者,因此,如果私院勉強收新冠病人,便直接影響到其他求診的病人,要知道養和疫情最嚴重時也曾有兩成護士需要隔離,人手嚴重不足,試問私院接受新冠病人是否真的合適?」
「前任特首曾到養和了解,明白私院缺乏隔離設備,收不了新冠病人,但養和是香港社會的一部分,也肩負起社會責任,派護士到隔離中心幫忙。」他指出,外界對私院的說法不公平,強調要打贏抗疫這場硬仗,需要全港齊心協力。
原文請閱11月份《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