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2022-10-31 07:00

【信報月刊】香港「青貧族」窮忙淪社畜

放大圖片

【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講座教授潘毅、博士生陳佩兒】新一代的青年人不再是經常被批評的「唔捱得」,而是「好抵捱」,但捱到即使再努力工作,不論是職位還是薪酬,在可見的將來卻仍舊提升無望。除此之外,就業的不穩定還令他們時刻恐懼着會因失業而跌入貧窮。(標題為編者所加,作者原題為:「工資有幾低?工時有幾長?」:貧窮新一代的困局)

最近,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政策研究院聯同樂施會以「青年就業與貧窮」為主題,採取深入訪談結合問卷調查的方式,在年齡介乎於18至29歲的在職青年中展開調研。在10月14日,基於對31個深度訪談和164份有效問卷的分析,我們發布了一份聚焦於香港青年工作長工時的中期報告。

超長工時無補水 一身職業病

我們的研究報告指出,長工時的問題在在職青年中同樣突出。據統計,受訪青年的平均每周工作時長達43個小時,平均每天超時工作1.12個小時。若按行業細分,從事資訊及通訊業、建築業和餐飲住宿業的受訪青年的每周工作時長高居前三位,分別為58.7,55.7和48.6個小時。

然而,在職青年超時超勞的工作價值並沒有得到應有的承認和尊重,近六成的受訪青年表示自己的僱主並沒有提供任何的超時津貼。他們有無試過爭取?在茶餐廳炒散的22歲、副學士畢業的Samson(化名)說,「無補水,大家好似都默認係行規。邊個會提出呀?你唔做,大把人做。咁你點講?」Samson好無奈,他覺得明明「無補水」是僱主、行業的問題,但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好似提出「要補水」的自己才是問題所在,「有啲乜嘢都唔敢出聲,亦都唔敢做啲乜嘢去為自己」。辛勞付出卻未獲合理回報,這班打工青年感慨自己淪為不平等關係下的「免費打工仔」,敢怒而不敢言。

超時工作非但沒有為在職青年帶回應得的勞動報酬,反而為他們帶來了因過勞而引發的一身職業病。在一系列測量身心健康狀況的指標協助下,我們發現近一個月內受訪青年的整體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其平均得分僅為2.67(總分為5分)。「覺得沮喪、不快樂」、「覺得自己沒有決策能力」和經常性遭受「肌肉痠痛」等問題深深困擾着他們。另外結果亦發現,當工作時間越長,受訪青年就越難以對其工作、家庭生活和社交生活作出合理的規劃。

原文請閱11月份《信報財經月刊》

訂閲揭頁版
下載Android揭頁版
下載iOS揭頁版
訂閱印刷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