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2022-10-01 07:00

【信報月刊】港產片鹹魚翻身 「本土創新」有錢賺

放大圖片

【本刊記者郭顯通】近年「香港電影已死」不絕於耳。疫情下市民坐困愁城需要尋找娛樂,內地對中港合拍片的審批趨緊,有本土情懷的創新港產片,突破緊絀預算,在國安法紅線的緊箍咒下,意外殺出一條血路,得到觀眾的追捧與共鳴,票房捷報頻傳。港產片究竟是迴光返照,還是否極泰來?

香港電影另闢蹊徑北上,靠攏龐大祖國市場,原來都非一勞永逸。「今時今日要成功經營一家商業電影公司,比五年、十年前難度更高。」資深電影監製、寰亞綜藝集團聯合創辦人莊澄說,合拍片在內地上映要獲「立項」許可,從前約需一至三個月完成流程,今天?「可以一年都未有結果,若然半年完成已是萬幸。」以前從開拍到上畫,一年、九個月的事情,今天可能長達四年。「多出來的周期,工作人員的薪金成為問題」,增加了合拍片的經營難度。

近年合拍片捱批「三不像」,起初合拍片之所以有市場,全因「港味」濃郁,深得同胞歡心,香港電影人於是更大力討好,惟中國審查制度愈趨嚴格,題材難有突破,連張藝謀都過不了關,甚至連死因都不明,只以「技術原因」四個大字蓋棺定論,更遑論中港合拍片。香港電影人為免觸及紅線,避重就輕,就以《明日戰記》為例,作為香港首部科幻巨着,不少影評批其劇情轉折突兀、口型不對(修剪後須重新配音),墮進合拍片典型窘局,惟因主打特技,仍能吸引觀眾入場,然而不少合拍片放到香港上映都不受歡迎,可謂「兩頭唔到岸」,卻是非戰之罪。莊澄認為,某些電影的失敗是被動的,「香港電影人其實知道內地觀眾口味,要刪剪內容亦非他們唔到岸」,這是非戰之罪。莊澄認為,某些電影的失敗是被動的,「香港電影人其實知道內地觀眾口味,要刪剪內容亦非自己所願,但是不改就無法上映。」

審批周期長、尺度捉摸不定,乃至內地電影業逐漸成熟,都成了近年中港合拍片的絆腳石,東方荷里活更是早就不復當年勇。可是,有危就有機,港產片新一波「本土浪潮」,在目前面對的種種逆境底下,正悄悄萌芽生長。

創意回歸本土 「港味」始終最好

「合拍片勢頭放緩,不少出色導演回流,香港電影圈又熱鬧起來。」香港電影發展局主席王英偉接受本刊視像訪問時表示,對疫情過後的香港電影業感到樂觀。多年來見證電影發展局與業界變遷,以他觀察,香港電影優勢在於「自由」。「香港創作無邊無際,中外議題皆手到拿來。」

王英偉說,香港正處於激烈競爭階段,更需要港人獨有的自強不息精神,「香港人最叻,此路不通就行另一條路。」當年香港市場不濟,造就合拍片時代,今天合拍片走到瓶頸,反成港產片重生契機。

原文請閱10月份《信報財經月刊》

訂閲揭頁版
下載Android揭頁版
下載iOS揭頁版
訂閱印刷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