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宏觀分析 | 2022-09-26 05:00

湯繼成

環球通脹參差 應對策略不同

放大圖片

西方地區的央行紛紛收緊貨幣政策,以應對居高不下的通脹。歐洲央行月初前所未有地加息75個基點,英倫銀行及美國聯儲局在緊接的一星期繼續以加息應對物價升溫。但是,正當這些主要央行為加息疲於奔命之際,遠在亞洲的日本及中國卻反其道降低利率。我們認為,有兩大因素導致西方與亞洲央行的通脹趨勢截然不同,首先是原有供求受影響的程度,以及疫後的內需復甦力度。

以美國為例,大規模的財政及貨幣政策過度刺激經濟。在2020至2021年間,當地批准的財政刺激總額便達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5%!聯儲局還將聯邦基金目標利率降至零,並實施大規模的量寬政策應對疫情。這些刺激方案導致極端的家庭需求及勞動市場供應被扭曲,是助長通脹升溫的主要原因。

中日未見收緊政策

在歐洲,過分依賴俄羅斯的燃料供應,造成嚴重的能源供應衝擊。疫情過後,內需改善進一步加劇通脹壓力,迫使歐洲央行介入收緊政策。反觀亞洲並沒有像美國般在疫情期間過度刺激經濟,也沒有像歐洲那樣遭受能源供應衝擊。話雖如此,消費者價格指數(CPI)仍見上升,區內不少央行亦開始收緊政策,但是日本及中國央行卻例外。

日本在疫情爆發之前,內需一直低迷。人口老化及投資不足妨礙經濟及勞動生產率增長。日本央行行長黑田東彥表示,即使燃料價格飆升令當地CPI超越2%的目標,但是這種價格壓力難以持續。日本央行仍未看到當地存在持續性的工資增長壓力,使其政策偏離現有的收益率曲線控制措施。

周期封控累華復甦

而在中國,清零政策在抗疫初期取得成功,當局因而大膽地堅持這種政策取向。而中國經濟往後便陷入周期性封控,並妨礙經濟活動復甦。政府一直透過財政及貨幣寬鬆措施刺激經濟,但是清零政策及樓市低迷一直拖累私營行業需求。

由此可見,亞洲個別地區的通脹情況明顯有別於西方國家。然而,通脹以外,仍有其他因素困擾區內資產市場,特別是中國,近年便一直受困於中企從美國退市的風險。上月底,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及美國上市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宣布,中美達成初步協議,容許美國審計人員調查紐約上市中企的審計紀錄,暫時避免200多家在美上市中企被迫在美國退市。

協議包括3項條款,首先,PCAOB是唯一擁有酌情權的一方,可選擇調查的公司、審計業務及潛在違規行為,不需與中國當局協商,亦不需其參與;其次,由PCAOB的調查員設定程序,檢視包含所有資料在內的完整審計文件,PCAOB亦可按需要保留資料;最後,PCAOB可直接跟所有與PCAOB調查的審計相關人員面談並獲取供詞。

退市風險困擾中企

不過,筆者認為,即使協議暫時正面,但並不保證最終會成功。在美國眼中,協議只是第一步,接下來才是真正考驗。正如PCAOB主席Erica Williams所言,這將取決於中國是否遵守協議,容許PCAOB全面及時地獲取資料。而且,PCAOB仍需在年底前重新評估其決定。

亦有鑑於中美政治角力持續,中方未必希望外國股東獲得戰略企業資訊,解釋了8月初有5家重點國企決定從美國退市。至於互聯網企業,北京當局或希望繼續控制這類公司,以保護高度敏感的大數據。雖然如此,我們仍然認為,退市可能對個別中國股票構成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