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基金 | 2022-09-20 15:28

傅雲杰

經濟臨滯脹風險 物價料續升

放大圖片

展望後疫情時期,雖然服務業需求已逐漸回復正常,但環球經濟增長持續放緩,加上美國經濟陷入衰退,種種挑戰均削弱亞洲的外部需求。各國央行面對的風險是工資與價格動力,以及預期物價上升變得根深柢固。儘管貨幣政策可減少整體需求,但政策未能有效紓緩因供應不足而造成的物價壓力。

食品價漲或增新興市場風險

我們預料食品價格應會持續飆升一段時間,而且對市場構成風險。食品佔新興市場整體消費開支的一大部分,糧食相關開支和能源補貼,加上保護主義抬頭,或加劇區內增加補貼及財政融資的壓力,所以其價格上升對新興市場的打擊更大。

地緣政治限能源供應致通脹

由於俄烏局勢加劇環球通脹壓力、環球製造業供應受到干擾,加上農業和能源供應鏈受壓,通脹依然是主要挑戰。地緣政治局勢緊張,商品和糧食安全引發的政治行動將會加劇,令經濟增長和通脹憂慮升溫。

然而,即使供應鏈的挑戰減退,但能源價格或令通脹風險難以化解。目前,油價面臨周期阻力,並受制裁行動和關稅所影響。由於俄羅斯是全球最大的能源及不少工業和農業商品供應國,因此全球正陷入無止境的供應衝擊,衝擊程度將超越疫情,甚至超越1970年代的石油危機。面對煉油產能短缺和剛性需求,能源業明顯存在投資缺口,短期內將導致能源價格繼續高企。

中國人口結構轉弱,另一方面致力推動減碳,兩者均導致其成本結構上升,意味着中國不再像過去二十年般紓緩環球通脹。長遠而言,成本上升將會成為環球企業面對的主要挑戰,而「慢球化」(slowbalisation)和供應鏈分散的趨勢則會令有關壓力升溫。受通脹影響,加上投資活動在過去十年出現周期性放緩,導致經濟增長疲弱。而且,環球大部分地區人口結構惡化,因此滯脹風險依然存在。

亞洲央行加息步伐不一

亞洲維持獨特的貨幣政策立場,反映亞洲以本土市場作為貨幣政策的重心。開放經濟體南韓及新加坡在加息周期中步伐領先,其次為印度、菲律賓及馬來西亞。印尼和泰國的情況依然例外,但泰國央行在議息投票上出現分歧,官員立場略趨鷹派。至於中國顯然維持寬鬆政策,而日本仍是亞洲鴿派陣營的主力。在通脹動力持續的環境下,孳息率普遍走高、風險溢價維持疲弱,宏觀經濟失衡正在惡化。假如有跡象顯示經濟下滑,即使放寬政策的空間因通脹走勢而受限,亞洲央行仍會把焦點轉向經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