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宏觀分析 | 2022-08-30 05:00

孫明春

氣候災難臨界點

放大圖片

今年夏天,全球各地頻繁出現創紀錄的酷暑天氣,歐洲、北美、南亞、中國等多地出現大面積的高溫、乾旱、山火等現象,對人類及動植物的正常生活乃至生存,造成了極大的干擾和威脅。許多人突然醒悟,談論了多年的「氣候變化風險」難道真的到來了?雖然我們不能排除這些極端氣候現象只是偶然事件的可能性,但從近年全球各地發生類似現象的頻率和廣度來看,今夏的高溫酷暑更有可能是全球變暖不斷加速的最新證明。

越臨界點出現失控結果

氣候系統是個高度複雜、多維度、非線性的動態系統,人類至今尚不能準確預測其未來走勢。但根據數學家對非線性動態系統的認知,一個多維的非線性動態系統有可能存在諸多「臨界點」,一旦在某些維度上越過某個臨界點,該系統在這些維度上的運行將不斷加速,直至失控。用「災難理論」或「突變理論」(catastrophe theory)來解釋,當該系統的某些參數演變到某些閾值(門檻)後,系統的均衡點會出現「躍遷」,即從原來的均衡點突然「跳」到另一個新的均衡點,俗話來說,就是出現暴漲、暴跌、爆炸、坍塌等災難性現象。

2015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通過《巴黎協定》,設定了「將全球平均氣溫較前工業化時期的上升幅度,控制在攝氏2度以內,並盡可能控制在攝氏1.5度以內」的目標,旨在防止地球氣候系統出現災難性變化。但坦誠說,並沒有科學家確切知道氣候系統的氣溫閾值,攝氏1.5至2.0度只是一個估測的、根據現實可行性及安全性綜合考慮的折衷目標。

各地臨界點不同礙合作

不幸的是,從美國太空總署(NASA)公布的歷史數據來看,過去100年,地球平均氣溫已上升約攝氏1度;尤其是過去五十年,地球氣溫在加速上升是一個難以否認的事實。今年的數據更令人擔憂,實現《巴黎協定》的目標似乎有些渺茫!如果目標不能實現,我們將面臨怎樣的氣候風險或災難呢?

氣候災難在不同地區的表現方式各不相同。由於氣候系統是多維系統,氣溫上升在不同地區、不同生態系統引發氣候災難的閾值,很可能各不相同。有些地區會率先越過閾值,從而更早面臨氣候災難的威脅;有些地區則會較晚觸及閾值,甚至有可能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受惠於全球變暖。這種差異令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們,對氣候變化風險的緊迫性認識不一,對低碳減排的重要性觀點各異,令全球合作實現碳中和、減緩氣候變暖的努力面臨阻力。

欠發達經濟體或現社會不安

此外,即使生活在同一地區或同一生態系統,面對相同的氣候風險,發達經濟體和富有家庭可以採用技術手段降低氣候災難的影響或損傷,而欠發達經濟體和貧困家庭則有可能完全暴露在氣候風險之下;但氣候災難對後者的大面積打擊有可能觸發社會治安惡化、難民危機、疫情,乃至地緣政治衝突等次生危機,對前者造成意想不到的來自社會維度、政治維度或公共衞生維度的傷害。

氣候系統是一個公共產品。生活在地球村的每一位公民,在氣候變化風險之下的福祉都是息息相關的,絕不可掩耳盜鈴或採取「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也許今夏橫掃北半球的熱浪能夠喚起更多人的覺醒,進而投身到管理氣候風險的行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