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市場分析 | 2022-06-18 05:00

欲言不止 楊書健

【欲言不止】特斯拉走我路 創製造優勢

放大圖片

二十年前入行之初,管理範式是每間公司愈專注愈好。理論上,公司愈專注單一領域,產品就會愈好。另外,同一間零部件商可以供貨給數間下游廠商,因而造成規模優勢。下游廠商可以直接買零部件,一方面減輕了研發成本,一方面可以在不同上游廠商之中選擇,以競爭促進改善成本和品質。

因此,現代工業變成了複雜的供應鏈,像汽車等產品上游廠商可以有好幾層。同時期,服務業亦是愈做愈專,所以醫生由幾十年前單一「外科醫生」,變成了今天幾乎每個器官都有專科醫生。就像製造業一樣,專注單一項目能累積更多的經驗和知識,在過去幾十年的確促進了不少行業的發展。

不過,過去兩年的供應鏈問題,卻又突顯了過分分散產業的風險。汽車零部件上千個,只要欠了一個就做不出汽車,因此只要供應鏈稍有阻滯,對下游的影響可能以倍數計。所以企業自行生產上游零部件的垂直整合,就在過去兩年跑出,影響相對較少。

把垂直整合推到極致

汽車業之中,特斯拉也許是最著名的例子,所以最近幾季的巿佔率愈來愈高。不過,特斯拉亦將垂直整合推到極致,連礦業工序都有研究,手上握有一堆專利。所以他們才可以在新喀里多尼亞的鎳礦簽下長期合約,既做該礦的主要顧客,同時亦提供工序意見。傳了幾星期的印尼設廠,亦是因為印尼擁有全球最大的鎳存礦,特斯拉可以幫助印尼提升礦業效率,又可以大量增加特斯拉掌控的鎳原料。

也許,垂直整合和單項專注其實亦有鐘擺效應。成熟產業的產品經歷了幾代技術,整體設計已經穩定下來,競爭企業的基本設計差不多,所需的零部件差不多,因此上游企業才可以同時服務幾家下游廠商。筆者在大學的時候,見到的新發明往往都是以「貨架上的零件」(off the shelf components)所組製,其中一個優點就是能夠量產,可以快速上巿。

這時候的企業競爭,主要在乎於精益求精的改善,而在三十年前又以日資企業最為擅長。例如豐田汽車也許將燃油車的潛力都開發出來,所以產品價格便宜,但又品質優良。但是改善現有產品,總會有遇上瓶頸之時,更多的改善都再難推進產品的整體價值。

圍繞目標設計能有突破

因此,當特斯拉開發電動車的時候,他們並不以燃油車的原有設計為藍本,而是從新開發。他們所奉行的「第一原理」(First Principle),就是設計的時候先問產品的具體目標,然後圍繞目標設計,前人的設計範例可以略過不看。這其實是違背了基本的工程教育的,但卻可能突破過去的技術瓶頸。

但是獨樹一幟的設計,卻增加了量產的難度。競爭對手可以依賴上游企業,但是特斯拉卻往往要重新設計零部件。例如,特斯拉最新的電動車,底盤是車頭一件鑄件、車尾一件鑄件,以及車中間的電池組,將以前百餘件零部件的車底化成三大件,組裝更為容易,工廠的生產效能再得以提升。

垂直整合高風險高回報

現時鑄件模式成功了,當然變成特斯拉的競爭優勢。但在一兩年前,單是尋找能鑄造巨型配件的機器就有難度,全球只有一家意大利公司願意嘗試出產這部鑄機。所以,垂直整合其實是高風險、高回報,可以形成飛躍式的技術突破,但中間的研發、量產都可以拖慢公司的發展。

 

(編者按:楊書健最新著作《息賺秘笈》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