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13 00:00
人云我云 馬揮
君子有三畏
自古以來,中文已經一字多義,且可以互借、相通,以至意思曖昧,不夠明確。反之,由古希臘開始,論述——尤其是哲學論述——必從字詞的定義開始。雖然這並不能百分百避免意思曖昧,但至少不如中文那麼嚴重。
就以「畏」字為例。《論語》中,畏字出現了十次,卻有三個不同意思。第一個意思是囚禁,如「子畏於匡」,這個意思往後已消失。第二個意思是懼怕,如「後生可畏」,亦可解作不可小覷或輕視。第三個意思是敬畏。《論語.季氏》,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此語的畏,不能解作懼怕,而是敬畏。錢穆《論語新解》說得好:「與敬相近,與懼相遠」。
亞里士多德在《詩論》中,界定懼怕(英譯為fear)為:預期有壞事凶 ...
(節錄)全文共67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