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2022-06-06 07:00

【信報月刊】突破美國「黑名單」成功上市 徐冰:商湯IPO彰顯香港法治

放大圖片

【本刊記者李潤茵】幾經波折,商湯科技(SenseTime)終趕上2021年尾班車,在滬港同步上市。這間發跡於中文大學的人工智能企業,起初不為本地人熟悉,後因融資屢創新高,逐漸走進公眾視野,直至上市前夕,遭美國列入「投資黑名單」,被推上地緣政治浪尖。科學家創業難嗎?商湯「操盤手」、聯合創始人徐冰親自向本刊剖白。

徐冰表示,商湯於去年便投放30億強化研發,成立至今累計研發投入上百億,「很難想像香港其他科技企業,能達到我們對人工智能的投入規模」——關鍵是誰願意來買單?

傳統投資者搞不懂科企,一盤仍在燒錢的虧本生意,投資價值何在?徐冰的回應是「投融資本質就是凝聚共識,讓資本願意為未來買單,所以成功關鍵在於,能讓大家看到技術的最大價值」。

對人工智能創業團隊來說,研發投入動輒10年以上起計,反為是要抵受短期資金誘惑,堅持尋找長線投資。

以商湯年資而言,徐冰表示7年時間很短,「芯片發展都超過50年,Intel在今天來看,仍然是明星科企。基礎技術領域的周期都是非常長,目前人工智能仍處於非常早期階段」。

後勁十足的競爭對手已經陸續進場,包括亞馬遜、Google、Tesla及微軟等,「頭部科企都不是閉門造車,而是跟頂尖大學合作,因為最強的科研人才、許多0到1的基礎技術,往往是在學術界誕生」。

香港有沒有前瞻投資者?答案是有的,「我們歷來從香港投資機構中拿到的投資,便佔總融資規模超過20%」。以他個人經驗及觀察所得,在香港從事生物科技及人工智能領域,創業者只要清楚解釋到,技術如何能夠結合商業,「融資是容易辦到的」。

徐冰表示,資本市場是另一大「香港優勢」,原因是第一、香港投資者對科技的理解,較整體水平為高,以香港為基地的投資人會花時間研究,也熟悉中國市場;其次是全球化,「願意待在香港的企業不會只看到內地市場,既然能吸收國際資訊,眼界自然比長時間待在內地要廣,也更能捕捉商業機會」。

曾被勸退赴港上市

如是者在商言商,這解釋為何面對美國財政部「精準打擊」(指商湯技術涉嫌用來監控新疆維吾爾人),團隊仍然堅持在港IPO,「當時很多人勸我們放棄,但從結果來看是成功了」,事關商湯用兩星期重新提交投資者名單。

徐冰當時全程在港,坦言「身心煎熬」,但認為事件更大意義在於,體現出「香港是法治社會,金融市場制度完善,不會為個別企業給予非市場化支持,所有評估都是公開透明、合法合規下進行」。

原文請閱6月份《信報財經月刊》

訂閲揭頁版
下載Android揭頁版
下載iOS揭頁版
訂閱印刷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