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03 07:00
【前星展唯高達研究部董事兼中港策略師李聲揚】股市短期看估值,但長期還是看盈利。正是因為筆者相信美國政府較為「容許」企業賺大錢,所以長線還是很看好美股。
先由一個小故事說起,說的是中信銀行(信行,00998)。2007年4月,信行在香港和上海上市。當時市場氣氛熾熱,狂炒外號「五行三保」的中資金融股。信行上市首日升穿7元,筆者也在7元左右追入。15年前的事,記憶猶新。現在信行的股價?完稿時在4元樓下。固然今年港股表現不濟,信行也受供股消息拖累。但自筆者「摸頂」以來,信行在「水面」的日子,少之又少。
筆者個人的「坐艇」經歷,沒甚討論價值。況且潮起潮落,公司營運不善,被市場淘汰唾棄,也沒什麼特別。
神奇的是,2006年信行純利38億人民幣,去年純利是526億。純利升了十幾倍,股價卻只跌剩一半,這是怎麼回事?
回到筆者文首談到信行的例子,明明盈利升了十多倍,為何股價卻只有當年一半?答案很簡單,是因為估值被大幅下調。當年投資者熱炒「五行三保」,願意給三十四倍市盈率,但現在卻只是給三四倍。所以即使盈利升了十幾倍,也補不回估值的大幅下調。
那,為什麼估值會大幅下跌?這是值一億的問題,但筆者相信,是和盈利前景有關,也和政治有關。看看信行,就是一葉知秋。
筆者一直說,信行的純利過去十幾廿年,升了十多倍。但筆者沒有告訴你的是:高速增長,都只在頭幾年。近年信行甚至內銀的純利增長,都只是單位數,甚至零。
是內銀的行業問題?你可以看看中移動(00941),情況也是差不多。當初大家以為「十幾億人人人用電話年年加價,不得了」。最後卻發現,政府要求的,是「減價提速」,中移動變成了「公用股」。
不錯,內銀是公用股化,電訊股也是公用股化。再看看近年政府對待科技股的手法,是不是發現,劇本都是差不多?高增長的行業,往往會受打壓。當然不一定要你閉門,也不一定不讓你賺錢,但想維持野馬般的增長,就想得太多了。
核心原因,呼之欲出了。股市是看企業盈利,而企業盈利是資本主義的遊戲。雖然近年美國好像「向左轉」,反企業或仇富的聲音比二三十年前多,但整體仍是容許企業賺大錢的地方。看看「狂人」特朗普,明顯地對Jeff Bezos恨之入骨,Jeff擁有的《華盛頓郵報》日夜狂鬧特朗普——但特朗普任內,Amazon股價依然狂升,生意也越做越大。不一定是特朗普「不為」,可能只是「不能」。
你要想的問題,是「政府是否容許企業家賺大錢?」在美國,答案應該是「一般情況下可以」。中國呢?以前似乎是可以(所以之前股市表現也不錯),現在卻不是這麼容易了。
原文請閱6月份《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