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理財方案 | 2022-03-12 12:00

李明正

【移民】以理財思維衡量身份「真成本」

放大圖片

近日常收到讀者的一些問題,討論到最後都會問一句:「究竟X國去唔去得過呢?」。移居、移民也好,其實是一個很主觀的決定,並不能為每一個國家或地方定一個所謂的標準答案。筆者的專長是結合獨立個別的人生目標、相應的理財需要,以及不同地域的稅法基礎,為考慮移居或移民的家庭,提供切合自身需要的財策方案。要判定值不值得移民,正如每一個人生決定,都需要自己衡量,至於從理財思維,如何相對客觀計算「機會成本」和身份的「含金量」,可以參照以下的方向入手。

更多移民理財文章

以絕對價值比較機會成本

年輕的移民家庭,相對着重子女教育的安排,除對教育制度的主觀喜好,客觀的可以從學費方面進行比較。例如,子女在香港本身或計劃就讀國際學校,假使移民或移居後,子女在當地能享受免費教育,而其質素及課程內容和香港國際學校相差無幾,那從子女的數目,連同能節省多少年的總學費,就能「推論」出這身份或護照在教育成本上所帶來的絕對價值「含金量」。另外,很多國家的高等教育如學士學位,都有分本土學生及國際留學生收費,以著名英國劍橋大學為例,不同學科學費有別【表】。

兩者的學費相差2倍多至5倍多,還未計及國際留學生需要支付的額外費用如書院費(每年約10000英鎊),假設一個二孩家庭,一個讀法律,另一個讀藥劑,3年下來,在移民並合乎本土學生要求的情況下,能節省超過25萬英鎊,大約250萬港元,還未計及寄宿的生活開支,通過這「絕對數值」比較,對很多情況類似的家庭來說,便是「有數得計」。

以相對價值分析理財目標

很多家庭很可能就如上述一樣,希望兩個子女在國際學校環境下讀書,再在外國名牌大學畢業,並一直努力賺錢供書教學,成立教育基金等理財計劃都是圍繞這個目標。

與此同時,希望提升居住環境質素,「住大屋」也是不少香港人奮鬥的原動力。香港樓價高是連小學生都知道的事實,移居後居住空間提升亦相信你我他都懂。有很多衡量移民與否的朋友,主要擔心的都是放棄香港高薪厚職後,在海地收入會大打折扣,從而影響退休大計。正如筆者過去分享,在外地生活,常遇到收入不如過往、雙薪家庭變單薪等問題,但如果退一步說,從「住大屋」的目標出發,以相對價值方式比較,思維是否又不一樣呢?

以另一個熱門移民地點澳洲為例,根據國際生活成本比較網站Numbeo數據,市中心物業的每平方米售價,折合成港元,香港和澳洲分別是25.7萬及5萬元,而兩地的平均稅後月薪分別是2.3萬及2.9萬港元。如果單從數據分析,想買100平方米的大屋,假設在香港收入是平均的3倍,到澳洲後只能賺取平均收入,在香港需要工作31年,依然高於澳洲所需的12年。

當然,每一個人工種、移民地需求、不同物業的價錢也有差異,以上比較只是一個參考,只是從財務策劃方向,提供另一個思維的角度,讓決定移民與否的朋友找出自己的「真成本」。

 

https://www.facebook.com/ginleeif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