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基金 | 2022-02-11 05:00

傅雲杰

長遠壓力未消 亞洲仍需迎戰

放大圖片

踏入2022年,環球經濟增長有望高於長期趨勢,環球貿易復甦亦會為亞洲經濟帶來正面影響,惟我們認為,通脹性質將成為製造業供應鏈的主要挑戰。另外,中國經濟增長面對新的下行壓力,將更積極支持逆周期政策,政策立場將趨向中性溫和。

通脹加息風險未平

目前,亞洲經濟增長受出口、私人資本開支,以及相對穩定的宏觀經濟基本因素所推動,特別依賴通脹、經常賬收支,以至對外國債券融資,而輸往已發展市場的出口需求依然高企,帶動亞洲先進經濟體出現高於長期趨勢的強勁經濟增長。

然而,新興市場整體前景轉淡,經濟增長疲軟,加上在加息環境下,均為公共債務對國內生產總值比率增添壓力。儘管暫時性供應鏈瓶頸可能消退,但長遠而言,能源結構轉型將影響通脹,而美國勞動參與率可能永久性下降所導致的勞工市場限制仍然存在。同時,新冠疫情及任何變種病毒的出現,暴露了及時制供應鏈系統的弱點,加上受到邊境管制收緊及其對貨運的影響而令供應鏈受衝擊,這些所帶來的短期通脹壓力仍是主要風險。出口增長一直為大部分亞洲已發展市場提供緩衝,但我們預期其亦將面臨阻力,導致內地、南韓和台灣的經常賬項目順差收窄。

除中國及南韓外,債市資金流入持續疲軟,在環球貨幣政策環境日趨強硬的情況下,降低了資金流出的風險。由於價格進一步反映加息的風險,亞洲外匯仍處於不利情況。經濟增長由出口或旅遊業等外部因素推動的國家若持續出現經濟放緩,將面臨更大挑戰。綜觀亞洲區內央行立場較為強硬的國家,南韓及新加坡的經濟較穩健,但南韓可能因國際收支平衡狀況較弱而相對表現遜色。

調政策緩經濟下行壓力

中國面對短期下行壓力,以「穩字當頭」作為2022年的經濟政策目標並採取預防性措施,透過降準來確保未來數月擁有充足的流動資金支持信貸增長。此外,中國人民銀行調整政策立場,不但在2021年第三季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刪除了「管好貨幣總閘門」的表述,亦下調了支持農業及小型企業的再貸款利率,提供支持企業的政策。中國政府致力遏制房地產市場過熱,以及於科技、教育及其他領域採取其他措施,應不會出現重大政策轉向;而鑑於土地銷售及經濟增長持續放緩,當局應不會進一步收緊對房地產業的監管。在宏觀政策保持穩定及寛鬆的同時,微觀緊縮仍然是市場的廣泛動力。

中央政府將維持中性偏溫和的政策立場以支持短期經濟增長,同時視宏觀經濟穩定性為2022年政府換屆前的首要任務,確保貨幣政策「靈活適度」及市場流動性「合理充裕」,並繼續支持中小企業、創新科技及綠色發展。隨着經濟前景顯著惡化,在增長阻力日益增加的情況下,當局明顯由降低風險及去槓桿轉為支持經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