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MPF | 2021-12-17 05:00

曹偉邦

「躺平」就不需規劃退休?

放大圖片

近期內地流行一股「躺平」主義,日本有「低慾望族群」,南韓則興起「三拋世代」(拋棄約會、結婚、生子),這些可歸納為年輕一代對現實社會和生活感到失望及疲倦,放棄力爭上游,也不置業、結婚、生子,過最低需求的物質生活就可以了。假如在香港採取「躺平」、「低慾望」、「三拋」的取態,是否能夠應付退休所需呢?

首先要考慮的是,因為年輕人尚有工作收入,加上消費慾望降低,或許刻下躺平對基本生活影響不大,但在退休之後,失去了穩定的收入,開支全靠儲蓄,例如強積金,這又是否足夠呢?

根據積金局資料,截至2020年底,強積金制度累算權益計劃成員450萬人,總資產值達1.1萬億元,每名計劃成員平均擁有的強積金約25.1萬元。大額賬戶數目方面,超過200萬元的賬戶有2萬個。超過100萬元的賬戶則有10萬個。雖然200萬元並非一筆小數目,但要應付退休後約20、30年的開支,似乎又有點勉強,而且現時僅2萬個賬戶能滾存200萬元,即只屬少數。

香港生活成本高難躺平退休

在內地、日本、南韓或其他國家,退休或可退居到較低消費的三線城市,或是回到鄉下老家,但在香港這個高消費的小城市,即使有200萬元強積金,亦未必可以「搣」過世,更遑論是沒有物業的人士,更要應付高昂的租金,屆時將加快退休金的消耗速度。

此外,大家還要顧及通脹,雖然香港近年的通脹率不高,然而衣食住行年年加價,縱然可以盡量避免購物或旅行這些非必需品,但基本生活開支如水、電、煤卻難以避免。

低慾望未必能過理想生活

筆者尊重每個人的生活取態與退休期望,無意評批躺平、低慾望、三拋等世代,但我們應撫心自問,到底決定躺平過低消費與低欲望的生活,是否理想的生活,抑或只是受短期的環境所困,從而壓抑心中所求?與此同時,我們是否有信心在退休後,都有足夠儲蓄過生活,讓我們可以躺平到老呢?

因此,筆者建議,即使是預期能過低消費生活的人,亦應平衡生活與工作,「躺平」之餘亦不忘儲蓄,為退休做好兩手準備及規劃,盡量維持晚年的生活質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