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基金 | 2021-12-06 05:00

陳致洲

東盟各國基本面改善吸引外資

放大圖片

變種病毒Omicron出現,全球疫情再響警號。疫情不確定性再次上升,加上中國早前廣泛收緊監管政策,房地產發展商又出現融資問題,影響市場投資氣氛。不過,隨着疫苗接種比率上升,東盟各國展露投資機會,惟要審慎選擇。

留意中國微調政策時機

環球經濟於2021年重啟後,已發展經濟體的消費開始由貨品轉回服務,這是環球貿易增長正常化的開端。由於中國早前收緊流動性,預期中國經濟增長會由今年的8%,放緩到明年約5%。中央為遏抑經濟下滑,預料會放寬政策,投資者宜留意政策微調的時機。

目前以東南亞為首的亞洲各國疫苗接種進度已達至關鍵水平,而東南亞國家已陸續採取「與病毒共存」政策,估計大部分亞洲(日本除外)國家均會採取有關政策,只有中港兩地繼續推行「清零」。只要當地政府把握機遇,避免實施封鎖措施以控制疫情,相信會推動重啟經濟政策,有望刺激亞洲服務業及消費增長。

美國聯儲局已於11月開始縮減買債計劃,如無意外明年夏季完成減買債,並於2023年開始加息。隨着「縮表」開始,市場要密切留意美國的貨幣及財政政策正常化步伐,惟現階段無須擔心,因大部分亞洲宏觀經濟指標,包括實質利率、實質息差、通脹、經常賬結餘、外滙儲備水平等,短期均不會出現令政策急劇收縮的風險。

通脹升惟滯脹風險不大

疫情仍是未來最大風險之一,但隨着大部分國家成年人口疫苗接種比率有望於年底升至八成,疫情再次升溫的風險將減退。通脹是另一市場經常談論的議題。中國實施減碳政策,加上天氣因素,間接推高能源價格,令通脹面臨上升壓力,而供應鏈問題持續時間較預期長,也對貨品供應及成本帶來壓力,央行立場遂轉趨強硬,惟出現滯脹風險可能性不大。

疫後資訊科技需求增加,導致晶片短缺及大型科技企業受到加強監管,加上中國地產發展商面臨融資問題,而且在去全球化趨勢下,東盟大型科企興起,亞洲增長前景料各有分歧。由於中資企業調整業務模式,以配合「共同富裕」主題,料中國經濟增長會放緩,出口業內品牌及定價實力較強企業的盈利,將勝過倚賴內需企業。減碳主題仍然看好,但基於另類能源價格上漲,要審慎挑選。

基於中國經濟放緩,已發展市場需求逐步轉至服務,加上東南亞供應鏈中斷,台灣及韓國等較受中國影響的經濟體料受衝擊,但台灣的可再生能源基建及供應鏈或受惠科技業升級潮。韓國方面,市場對高性能的運算記憶體及處理能力有結構性需求,尤其是電動車、電池及金融科技公司,料可支持當地科企成長。

中美糾紛令東南亞受惠

中美糾紛持續下,中線會令東南亞的策略行業受惠,東盟短期前景同時或因經濟重啟而好轉,並會吸引外國直接投資,包括印尼電池及電動車供應鏈,泰國汽車業,馬來西亞資訊科技供應鏈等。

至於與中國同樣涵蓋「本土」及「由下而上」主題的印度,當地監管環境較為穩定。隨?疫苗接種比率不斷提升,經濟活動料會好轉,特別是節慶前後。印度政府推出一系列扶持政策,支持製造業正規化、數碼化等,預期有利進口替代主題股份,相關企業同時可受惠經濟持續復甦及生產線遷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