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市場分析 | 2021-10-27 05:00

吳安瀾(Alex Wolf)

【私銀觀】滯脹擔憂可能被過分誇大

放大圖片

最近市場對於通脹的擔憂再次升溫。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全球海運堵塞,都讓很多投資者擔心1970年代的停滯性增長正在重演。我們的觀點如下。

首先,為什麼市場對通脹的看法發生改變?通脹的性質已經從暫時逐步變得更持久。基於通脹現在已經持續保持在高位,確實很難稱之為暫時現象。美國市場的隱含通脹預期也有一定的改變,之前顯示通脹會前高後低,但是近期開始預期未來通脹會持續走高。在數據方面,美國通脹籃子中的房租,還有工資等等,也都指向更加持久的通脹壓力。

更多私人銀行觀點

增長續強勁盈利創新高

第二,這是否意味我們應該開始擔憂滯漲?高企的通脹會不會帶來低增長,高失業率和惡性循環?我們認為,雖然目前通脹高於歷史平均水平,但是增速還非常强勁。美國家庭消費遠高於疫情前水平,就業市場也在持續收緊。換句話說,需求面還很穩定,並且伴隨着歷史新高的企業盈利率和效率提升。這是和七十年代最大的不同。

維持儲局2023年加息預期

第三,全球央行會怎樣反應?我們認為聯儲局在2023年才會開始加息,但是市場最近已經把第一次加息前置到2022年底。相比之下,歐洲央行似乎沒有那麽擔心。然而英倫銀行面對着十年新高的通脹預期,不得不轉向更鷹派一些。在中國,人民銀行也在追踪中國經濟的下行風險。更進一步的寬鬆,如減息、降準都是合理的選擇,但是出於對去槓桿的結構性改革要求,寬鬆力度可能不會太大。

憂通脹可增商品房產等作對沖

對投資者而言,最重要的是理解目前對滯脹的擔憂可能被過分誇大了,我們不建議因擔心重蹈上世紀七十年代的覆轍而全面降低多元資產投資組合的風險敞口。此外,通脹對沖工具如黃金和通脹保值債券(TIPS)對我們來說並不具有足夠吸引力,特別是從估值角度來看。

考慮到企業目前面臨的幾個不利因素,本季度審慎選股成為關鍵。我們認為,擁有強大定價能力且能夠維持/提高全年業績指引的企業,將有望取得回報。目前市場環境對於審慎選股的投資者有利,尤其是那些積極管理股票投資組合的投資者,而市場的趨勢也決定本輪經濟周期的未來走向。

對於擔心通脹的投資者,我們建議通過增加大宗商品、黃金及房地產等實物資產,和基礎設施投資來對沖通脹風險。雖然健康的通脹率對大多數風險資產都有利,但通脹水平過高往往導致贏家數量有限——這意味,從目前來看,對某些風險資產敞口進行對沖可能不失為一種合理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