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基金 | 2021-08-05 05:00

傅雲杰

美通脹或影響亞洲市場投資氣氛

放大圖片

美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在近期議息時開始採取鷹派立場,聯儲局主席鮑威爾強調,由於當局對經濟和勞工市場前景強勁的信心增加,加上通脹前景明顯轉向上行風險,因此聯儲局改變政策立場。鮑威爾重申,現時物價飆升可能只屬短暫,主要源於經濟重啟及供應鏈瓶頸。隨着美國經濟復甦,決策官員開始考慮縮減購買資產。我們預測當局將採取溫和的縮減量寬措施,以免重演2013年的縮減量寬恐慌。然而,那些依賴外國資金流和外滙儲備不足的新興市場仍面對風險。

中韓或成率先加息亞洲央行

亞洲方面,新加坡、中國內地、南韓和台灣(以及某程度上包括泰國)對外國投資者的依賴程度較低,不受外部融資限制,因此市場表現將會較佳。亞洲新興市場(中國除外)的央行儲備處於2.6萬億美元的歷史新高,其中印度擁有6000億美元,印尼則有1364億美元。聯儲局利率預測顯示當局的取態趨於鷹派,但亞洲固定收益市場的反應相對平靜,只有南韓央行跟隨其傾向鷹派立場,與中國人民銀行成為可能率先加息的亞洲央行。至於其他亞洲市場,特別是仍受疫情影響的南亞經濟體,聯儲局的鷹派傾向意味這些國家進一步放寬貨幣政策的機會不大。

美歐需求推動亞洲出口

環球綜合採購經理指數之前出現小幅上升,指數明細顯示環球供應顯然出現瓶頸。供應商交付時間延長,導致投入和產出價格急升。疫情期間的消費電子產品需求增加、微型晶片短缺,加上出行限制令勞動力供應不足,均導致物價飆升。這促使疫情後形成惡性循環,使過去數十年盛行的精準庫存和及時生產理念出現結構性下行。另一方面,已發展經濟體推出多項刺激經濟措施導致貨品需求增加,但疫情控制措施局限本土服務消費表現。這令亞洲新興市場經常賬受惠,從2018年的整體輕微赤字增至超過3000億美元盈餘,突破2015年高位。美國及歐洲對電子產品、消費品和醫療產品的需求,成為推動2021年上半年亞洲製造業出口的主要動力,但我們預計升幅將在下半年放緩。

亞洲的供應限制及勞工短缺不算嚴重,工資通脹反映勞工市場普遍未出現收緊的情況,工資增長仍低於疫前水平。因其負產量差距,亞洲未必會形成明顯的需求主導型通脹。與亞洲實際通脹比較,美國通脹導致聯儲局轉趨鷹派的風險更能威脅亞洲市場的投資氣氛;亞洲區的2021/22年平均實際通脹率為2.5%,仍處於疫前區間。

疫苗供應有限礙接種率

疫情的影響雖然遍及全球,但造成的衝擊卻差異甚大,各國的復甦步伐也大相逕庭。大部分亞洲新興市場的疫苗接種進度緩慢,導致勞動力過剩,服務需求持續受累。因此,即使亞洲出現周期和整體通脹,但核心通脹仍會持續疲弱。亞洲亦無推行有助刺激需求的巨額財政轉移措施,通脹仍然主要由成本推動,而非由需求主導。雖然亞洲新興市場面對多項不利復甦的因素,但亞洲已發展市場的科技出口增加仍可繼續支持經濟增長。

對亞洲部分地區來說,疫苗供應有限仍然是提高疫苗接種率的主要障礙。鑑於供應和物流問題,部分亞洲市場需要較長時間才可提升疫苗接種率。疫情的最壞情況可能即將過去,因為即使最受疫情影響的經濟體,首劑疫苗的接種率已接近20%,而確診數字亦開始見頂。然而,亞洲某些地區的疫苗接種進度較為落後,將會繼續帶來新冠病毒變異及擴散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