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2021-07-09 00:00

藝文評論 張敏慧

觀眾是審判官

放大圖片
在修羅殿避雨的3個人:僧人、小行商、農夫不斷追問:「邊個講嘅係真?邊個講嘅係假?」到劇終都沒有答案。 故事原型是短篇小說,日本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與《竹林中》,後來改編成著名電影、黑澤明的《羅生門》。今天羅家英集編、導、演(飾僧人)於一身,把它移植到中國粵劇舞台,改名《修羅殿》。這新劇目名很吸引,我買票看了第一晚演出。 供詞版本不同 《修羅殿》不是地道才子佳人戲,不是袍甲戲,也不是武打劇。它既保留粵劇元素,又利用燈光(蕭健邦設計)、布景(何俊設計)交替轉換時間空間,令公堂審判與事件倒敍穿插、同台分鏡等效果,很有電影感。最深印象是譚兆威的音樂設計,使配器變奏與鑼鼓組合的音樂過門、介口接駁,更能 ...

(節錄)全文共1185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