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分析 | 2021-06-05 05:00
欲言不止 楊書健
美國4月通脹遠超預期,令巿場憧憬加息,連本地銀行股亦在5月炒起。但似乎雖則通脹逐漸升溫,但是美國經濟卻繼續加速,似乎政界和商界都仍然繼續巨額投資。除了拜登政府的2萬億美元基建投資,以及聯儲局政策取向仍然寛鬆之外,《經濟學人》上周亦寫過,標普500的公司在今明兩年都會加速投資,是上次金融海嘯所沒有的。
過去十年,美國私人投資佔GDP的比重,最低點是海嘯後2010年的17.2%,最高點則是21.4%,比1950年代後每一個經濟周期的高低點都低。當然,過去十年跑出的是互聯網之下各種新服務,相對來說投資額較低。例如網購業和傳統零售商比較,就省下了擴展零售點的費用。
次按後商界投資審慎
但投資額相對較低亦因為再早一個周期(2003至2008年)問題源於次按,基本上就是將太多資金借予信用不穩健的業主,因此其實是一種過度擴張。所以上次經濟擴張初段,一直都說是「無工作崗位復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商界當時過度審慎。
投資過度審慎之下,亦影響了各項基建的更新速度。過去十年無論美國本地人,還是外地遊客,都會批評美國基建開始老舊。美國上一次大規模投資基建是五六十年代,當中就以州際公路系統為代表。一般而言,基建都以五十年為設計標準,所以理論上,美國本應在2000年代,小布殊總統時候就着手做下一波基建。
基建更新早應展開
但是,正如手機只有3年保養,不少人在3年期屆滿都未必會即時換手機一樣,資本投資在「最佳使用期」後,往往仍可多捱一段時間。美國基建老舊,部分原因就是過去二十年沒有動力更新基建。但這個問題在2019年才由時任總統特朗普投資了一萬億美元更新道路,再由總統拜登投資2萬億美元做其他更新,也許就意味當地政治風向已經準備好「還債」。
最後則是心理因素。早在上屆特朗普政府時期,已經有智庫或評論員鼓吹大舉投資綠能,將這一波投資類比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軍費或六十年代的十年登月計劃,都集結了全國力量,大規模投資以改變國運。到了拜登宣布2萬億美元方案,我們外人看來可能很大規模,但是如果當地人真的將未來十年看成另一次轉型期,接受程度就會高。
上屆政府雖然沒有支持綠能,但平心而論亦沒有阻止其發展。最有力的佐證就是雖然特朗普在2016年支持煤礦業,但卻在他任內見證了煤電衰落,2019年的發電量已經比2014年少了一半以上。列在政綱的板塊尚且如此,其他板塊發展更沒有停下來。因此,不少發展項目的前期工作亦一直有在進行。
項目已準備好動工
例如,本周美國能源部旗下的一個實驗室就發表報告,算出了尚待接駁入網(transmission interconnection queue)的大型太陽能電場和離岸風電場,其實已經佔了拜登的綠能目標的六成。要留意美國的大型基建都會等待拿到所有批文才動工,因此TIQ上的項目,大部分就是其他前期作業已經做完,尚差臨門一腳就能動工的項目。因此,到了政治風向一變,新政府願意配合,盡快批准這些項目的話,動工率可以突然加快,亦是企業投資似會持續上升的原因。
本來利率和通脹之間,最關鍵是產能是否過剩。加息影響了資本成本,就會淘汰較弱的項目。但是如果美國政商界精英的共識是要全民皆兵式的投資轉型,也許他們寧願犠牲通脹,亦不希望資本成本上漲。因此,與其買靠息口上升帶動的銀行股,不如考慮能抗通脹的房託和iBond。
(編者按:楊書健最新著作《疫後房託新攻略》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