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市場分析 | 2021-04-16 05:00

譚慧敏

【私銀觀】趁中國股市調整作中線部署

放大圖片

市場對中國資金流動性趨緊、房地產板塊緊縮及針對科技巨頭的反壟斷法規等的擔憂,都是引發中國股市近期調整的導火線。我們在2月初中資科技股強勁反彈後,把該板塊從「正面」下調至「中性」。但現時中國股市在大幅調整後,投資者可考慮逐步吸納部分優質股。

需新催化劑提振信心

中國A股市場很大程度由散戶投資者帶動,因而一般都較波動。此次調整是滬深300指數自去年3月低位至今年2月中,上升接近60%後的一次重大調整(2月中至今下跌15%)。A股歷來的調整往往需時2至3個月,並出現超過15%的跌幅。雖然我們預期A股再進一步大幅下跌的機會微,但整固期仍會維持一段時間,未來幾周的交投或會進一步萎縮。由於國內市場更受投資者情緒影響,因此需要新的催化劑提振信心。未來值得密切關注的領域包括:1)經濟數據,尤其是信貸數據;2)業績結果;及3)中國人民銀行任何安撫性言論。

無進取寬鬆不需進取緊縮

中國的經濟及企業盈利基本因素預期會繼續改善。未來仍會有大量積壓的需求被釋放,尤其在私人領域資本開支及家庭消費方面。人行亦強調,貨幣政策不會急轉彎。今年全國人大會議上提出的主要經濟目標之一是,將廣義貨幣(M2)及信貸增長與名義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匹配,以穩定債務在GDP中的佔比。我們預期今年信貸增長為11%,稍低於去年的13%。

與其他國家不同,中國在新冠疫情期間並未採取超級寬鬆的措施。因此,在經濟復甦並在目前無通脹威脅的情況下,政策正常化將循序漸進。事實上,中國的貨幣狀況並無收緊跡象,政府債孳息率及銀行間利率均保持平穩。但在某些領域則有所收緊,例如政府擔心出現泡沫的房地產板塊及影子銀行,後者亦導致部分資產負債表欠佳的國企債券違約。

大多數負面消息已反映

我們認為反壟斷監管的風險已大致反映在個別科技股股價上,對個別企業整體盈利構成的影響也是在可控的範圍内。我們相信當局並非遏制互聯網公司的發展或全面分拆,因為這些平台能促進整體經濟創新發展及數碼化進程,這也是全國人大會議上重申的優先工作之一。我們認為此舉的目的是為整個行業創建更加平衡及更具競爭力的生態,以實現可持續增長。因此,深度調整為中線投資者提供良好的再入市機會,尤其是網上日用百貨、外賣、手機遊戲、在線娛樂、網上旅行社及廣告等領域。

更多新經濟股引來資金

恒生指數公司在3月宣布對恒指的優化建議,當中包括:1)2022年中前將成分股數目由目前的55隻增加至80隻,最終目標是增加至100隻;及2)納入新上市股份要求縮短至3個月。這些措施將進一步增加「新經濟」板塊(資訊科技、消費及醫療保健)在恒指中的權重,預計從目前的44.5%提升至52.4%。這不僅能吸引更多「新經濟」公司赴港上市,也能吸引更多環球資產配置者追蹤恒指。再加上中概股紛紛回港二次上市,我們預期未來數年資金仍會大規模流入香港。縱使港股正進入調整期,香港已連續32個星期錄得外資淨流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