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市場分析 | 2021-03-10 05:00

羅珏瑜

中國球壇風起雲湧 重新估值

放大圖片

最近中國球壇都在熱烈討論一個話題:中國足球,一切重新估值。

源起自紅極一時上屆歷史性奪得中超冠軍的江蘇足球會(前名為江蘇蘇寧),於2月28日中午發出一紙878字的公告,宣布「停止運營」,並表示「同時在更大範圍內期待社會有識之士和企業與我們洽談後續發展事宜」。從奪冠到決別,只用了108天,江蘇足球隊成為中超歷史乃至中國足球歷史上,最悲慘的聯賽冠軍。江蘇隊目前負債5億元人民幣,蘇寧集團董事長張近東早前在工作部署會上的發言:「想減掉足球項目,並考慮低價轉讓球會。」

同日,負債超過20億元人民幣的天津津門虎隊,在積重難返的情況下,也未能在截止時間前遞交中超聯賽的准入資料。而中超也有不少球隊面臨經營問題,因為負債,球隊變得毫無價值,成為沒人願意接手燙手山芋。怎麼負債就變成球隊的致命傷?在資本市場中,負債不是絕症,營利模式、現金流都是營運要素。球隊的最大價值該來自其背後狂熱的「屌絲群體」,一班會毫不猶豫地大灑金錢支持自己熱愛球隊的粉絲群。

球賽的娛樂性與球迷的執迷向來都是體壇經濟的動力,上億人觀看的球賽衍生的商業模式多不勝數,由轉播球賽(付費觀賞)、球隊/球員的品牌授權業務,到體壇媒體、手機程式、廣告、產品、球員轉讓甚至博彩娛樂,體壇往往蘊含各式各樣的生財工具。

一隊擁有龐大球迷的球隊絕對不會沒有價值,卻忽視足球規律、忽視經濟規律,結果就只能造就短暫的繁榮。不少人說:在中國要賺球迷的錢,比在沙漠賣雨傘還要難,問題的根源是:球隊的經營者往往只懂以燒錢的形式收購有名氣的球員,只着眼於球隊戰績,摘金奪冠,卻忽略了灌溉令球迷長期掏錢支持的信仰,造就中國大量的「鍵盤球迷」。足球不是「Winner takes all」的行業,任何一隊球隊也有高潮和低谷的時候,相信香港不少英超球迷也會有同感,就是喜愛的球隊輸了多少屆,也會義不容辭地去支持,甚至會毫擲數萬,親身到所愛的球會朝聖,遑論每年花多少錢買球衣,看付費轉播。

一隊球隊的營運需要的是能自我造血的商業模式,而不是單靠班主永無止境土豪式般投放金錢,只要球隊能保持一群長期為其信仰充值的粉絲,球隊的價值方能彰顯,球壇方能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