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2021-02-10 00:00

杏林筆記 陳東飛醫生

名不副實的「粉瘤」

放大圖片
醫學名稱多如牛毛,即使醫護人員也難以一一記清,遑論普羅大眾。所以坊間常常出現一些俗稱,例如稱甲狀腺腫脹為「大頸泡」;不管是皮膚瘜肉、疣還是蟹足腫疤痕,一概稱之為「肉芽」等。常見的皮膚問題「粉瘤」也是一例。事實上,粉瘤的正式醫學名稱應為「表皮囊腫」(Epidermoid Cyst)。 人體皮膚分為表皮層、真皮層和皮下脂肪,而粉瘤的形成是由於表皮細胞植入真皮層,令角蛋白(Keratin)積聚,形成囊腫。患者的表皮下會出現球狀硬塊,中間或有小洞,初期一般不痛不癢,一般可先行觀察,但若出現紅腫、脹痛甚至含膿等發炎情況,便應立即治理。 手術治療是根治粉瘤的唯一方法,但傳統切除粉瘤手術的概念,是不想弄破粉 ...

(節錄)全文共743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