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基金 | 2021-01-08 05:00

蘇達輝(Philip Saunders)

2021年宏觀環境可望回復正常

放大圖片

經歷極為異常的2020年後,宏觀環境在2021年可望逐漸回復正常。多個國家已經批准及展開新冠病毒的疫苗注射,配合有效的主要療法,未來數月的疫苗分配和大規模測試將有助市民回復至較正常的生活狀態。

今次通脹或與之前的不同

由於主要經濟體的儲備減少、貨幣和財政政策仍然極為寬鬆,加上全球同步擴張,下半年或會出現過多利好消息的風險。受基數效應的影響,通脹率可能從疫情時期的低位迅速回升;美元疲弱、供應面陷入瓶頸及服務價格顯著收緊的影響亦逐漸變得明顯。然而,市場價格似乎仍在反映「日本化」(通縮及增長疲弱)因素,但是新冠病毒疫情與全球金融危機的情況在根本上明顯有別,因此這次危機後形成的通脹可能與先前的截然不同。

西方國家央行或會繼續把官方利率和短期債券收益率維持在偏低水平,亦可能繼續推行量化寬鬆,以免令近期出現的復甦力量受到阻壓,而且延續「金融抑制」政策亦能讓各國政府可以把財政結算延至2021年之後。

中國致力改善資本生產力

鑑於美元在全球市場擁有重要地位,聯儲局將繼續決定國際市場的政策基調。聯儲局於2019年下半年至2020年8月檢討政策之後,決定對通脹目標採取較為非對稱的方針。換言之,聯儲局將容許通脹高於目標,而非低於目標。這個決定反映當局終於承認,在全球金融危機之後嘗試以先發制人的方式,使利率正常化(在1980年代初伏爾克(Paul Volcker)擔任聯儲局主席至2015年期間的聯儲局主要政策特點)的做法是會適得其反。有鑑於此,當局將容許美國經濟大幅增長,因此實質利率可能持續下跌,令全球金融狀況保持寬鬆,支持環球經濟復甦。

然而,中國市場可能是例外。中國人民銀行秉持較傳統的貨幣政策,並允許人民幣升值。儘管政策一直支持增長,從中國的「信貸脈衝」(credit impulse)佔國內生產總值百分比超過2015年至2016年刻意推動的顯著增幅可見一斑,但當局避免全面採取量化寬鬆政策。事實上,中國仍致力集中改善資本生產力,以應對結構性債務高企的問題,這可能成為宏觀政策上的主要分歧。

新興亞洲可望續捲土重來

近年多次出現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或會略為緩和,但未會完全消散。相對美國總統特朗普奉行的特殊政策方針,即使新任政府可能採取較常規的外交手段,亦因為同時要考慮國際層面而未必對中國採取溫和的立場。與此同時,中國也可能會轉為集中處理國內增長及科技自給自足的優先任務。

由於實際利率偏低,加上美元疲弱和疫苗發展帶動周期性復甦,新興市場特別是亞洲可望在2021年持續捲土重來。雖然美國採取遏制政策,但中國已經是地區性和全球經濟的重要增長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