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時事脈搏 | 2020-12-28 23:43

【信報短評】薪資變化一目了然 精準施援有據可依

放大圖片

新冠疫潮重創經濟眾所周知,對不同行業、不同階層打工仔的收入帶來怎樣的衝擊,則未必人人能充分掌握,統計處周一公布的9月份工資及薪金總額統計,再配合早前發表的第三季服務業收益等數據,總算提供了一個較全面的圖像。

從事不同行業與職級的打工仔,所受影響差別頗大,反映出港府之前幾輪大水漫灌式紓困有浪費寶貴財政資源之嫌,有一部分確實用在極需施援的行業上,其他一些受惠行業卻未必十分迫切。展望第四季的工資及薪金變動趨勢,亦印證了一些專家所指,未來仍需要提供紓緩與工資補貼措施,惟目標受眾必須更精準。

統計處數據可見,在不同行業,打工仔疫下收入變動相當分化。本港第三季經濟(GDP)下跌3.5%,繼續深陷衰退,今年9月所有行業的名義平均工資指數,較去年同期卻不降反升1%,即使屬重災區的「住宿及膳食服務活動」,名義工資指數也高於去年同期0.9%。

這完全是拉上補下的結果,代表有人歡喜有人愁,要看身在那個行業。例如,旅遊住宿受疫魔重挫,金融(不包括銀行)和物業管理等影響則甚微,超市生意更呈現增長。在9月,仍有51%受訪公司的平均工資高於去年同期,另約46%公司的平均工資較去年低。當中「地產租賃及保養管理」和「金融及保險活動」的名義工資指數按年分別升2.5%和2.2%,從業員的基本收入仍在增長。

至於重災區「住宿及膳食服務活動」9月的名義工資指數亦略升,若對比其他數據,如第三季「住宿服務業」和「膳食服務業」的業務收益,分別按年勁瀉50.8%和35.3%;「住宿服務」和「飲食服務業」第三季失業率分別較去年同期急升7.6個百分點和9.3個百分點,似乎又有些矛盾。實情恐怕是反映裁員結業潮下,能幸存的打工仔境況而已,以往在基本收入以外的其他報酬相信已不復再,無異於減薪。

此外,把層面擴闊至每個行業的不同階層,又會有另一番景象。工資指數只包括基本工資及其他經常性及保證發放的津貼及花紅,統計口徑僅涵蓋督導級及以下的僱員,並不包括經理與專業僱員,屬基層的指數。至於另一項統計指標,就業人士名義平均薪金指數,不但有計算超時工作所得收入及非固定發放的花紅,且涵蓋各階層僱員和在職東主,該指數在第三季按年高2%,高於工資指數9月的1%升幅,可見基層確是最受傷害的一群。

不過,要注意的是,即使不同階層打工仔際遇有別,名義工資指數及薪金指數的按年升幅,皆是逐季收窄,顯示大家都面對收入減少的壓力,分別只是程度不同,在受影響相對輕的行業,收入尚可優於去年;在重災行業,已見大範圍減薪,更不幸的是連工作也失去。隨着第四波疫情爆發,估計這趨勢會持續。

由此觀之,港府前三輪防疫抗疫基金紓困措施如保就業計劃,由於力求盡快把錢送出去,以漁翁撒網式施援,並非最有效運用資源。目前港府應已掌握實況,第四輪紓困措施轉為集中於重災行業,做法較合理;畢竟,那些行業的薪資大幅縮水,現已一目了然,就算繼續撐企業、保就業,所需資源變得相對有限,不應太過吝嗇。此外,若是被裁員或因公司倒閉而失業的人士,已經零收入,根本不會反映在上述統計中,當局應考慮給予其他方式幫助,例如暫時提高失業綜援金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