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市場分析 | 2020-12-15 05:00

孫明春

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注入ESG

放大圖片

近年來,隨着人工智能技術在軟硬件領域取得重要突破,人工智能產業在全球快速發展。人工智能技術在給人類帶來效率提升、福利改善的同時,也帶來諸多挑戰,例如衝擊就業、加劇不平等、侵犯個人隱私、濫用數據等,甚至令人類深陷道德和倫理困境。因此,在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的早期階段,需高度重視相關議題,做前瞻性規劃,致力發展「以人為本」的人工智能,令技術進步服務於公眾福祉的改善和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在全球範圍內,國際組織(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各國政府和監管機構、學術界和企業界紛紛推出關於人工智能道德規範和倫理標準的指引與倡議。中國政府也發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則——發展負責任的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倫理風險分析報告》等報告,以應對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中可能存在的風險隱患。雖然各界已就人工智能倫理原則的重要性達成共識,但具體法規、政策的制定仍處於研究探索階段。

發展「以人為本」的人工智能是全社會的課題。作為技術應用與推廣的主體,企業負有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特別是在現階段相關法律法規尚不健全的情況下,企業的自律自治尤為重要。許多行業領軍企業已主動採取行動,在人工智能技術的研發與應用領域設立了一系列自律原則。

我們認為,企業應將ESG理念融入人工智能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應用的各個環節,識別其中的環境(E)、社會(S)和管治(G)方面的風險與機遇,建立相關的政策、制度和措施,確保技術向善。

推動綠色應用

在環境領域(E),一方面,人工智能技術可通過改善氣候資料模型、提高交通效率、優化能源使用、創新低碳材料等多方面幫助人類治理污染和應對氣候變化;另一方面,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將產生大量電子廢料,增加能源消耗,給環境帶來壓力。雖然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對環境的整體影響尚未有定論,但企業應秉持綠色發展理念,趨利避害,盡可能推動人工智能技術的綠色應用,降低其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安全可控為首要原則

在社會領域(S),人工智能技術的廣泛應用有可能引發失業、隱私洩露、偏見和歧視、安全隱患、道德倫理失範等社會問題。例如,人工智能技術將令部分人力工作被自動化取代,使部分勞動者面臨永久性失業,加劇貧富差距;大數據、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存在隱私洩露和數據濫用的風險,對客戶的人身和財產安全造成危害;人工智能的發展還給系統安全、數據安全、技術安全帶來新挑戰(如自動駕駛系統存在的設計缺陷導致交通事故、無人機干擾航班正常飛行等)。人工智能的高度發展還將涉及更深層次的倫理問題,如高度智慧的機械人背離設計初衷對人類造成危害、人體植入晶片和腦機介面等涉及人體實驗技術的潛在風險和倫理悖論等。為降低隱患,作為設計者,企業應將「安全可控」作為人工智能技術研發和設計的首要原則;作為使用者,企業有責任了解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中存在的各類安全隱患,審慎評估並慎重選用人工智能技術。

在管治領域(G),面對人工智能技術帶來的就業、隱私保護、安全、倫理及環境等各方面挑戰,企業應將以上問題納入企業管治框架(如在董事會層面設立「人工智能倫理委員會」等),評估潛在風險,及時採取應對措施,發展負責任、「以人為本」的人工智能技術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