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理財方案 | 2020-12-05 12:00

李明正

【移民】移民前保險「去或留」 考慮3R

放大圖片

筆者經常分享移民7件事:「活、學、人、財、定、走、時」,當中的「財」就是指移民除了有「移居」的考慮外,同樣需要重視「移產」的安排。保險在一個完善的財富組合中是不可或缺的,現時香港人平均都持有一張以上的保單。在移民之前,很多朋友都會第一時間想到把香港的資產賣掉,當中自然也包括將手頭上的保單解約。其實,保留保險與否,除了視乎持有什麼保單之外,還應該要考慮3個「R」:替代Replacement、重新申請Re-apply和回報Return。

移民地保險選擇或較小

他鄉的月亮未必更圓,香港作為國際金融市場,保險業發展成熟,投保人士來自世界各地,加上醫療水平高,人均長壽,保險成本(Cost of Insurance)在全球處於最低的水平。相對在很多歐洲、東南亞國家,保險公司以本地客戶為主,競爭力較低。移民後重新購買同類保險時,很多時候需要支付更高的保費,理賠及行政效率也可能比不上香港的保險公司。除了保費,保障範圍和保險類型的選擇也要考慮,移民地的保險產品保障範圍是否足夠?是否包括海外就醫的支出?每個國家或地方的保險類型也不盡相同,例如在澳洲,現時基本上只有定期壽險,沒有終身壽險的選擇,移民後想再買也未必買得到。

重新投保或面對限制多

在投保時,保險公司在承保之前,通常都會先進行「健康核保」和「財務核保」。對比移民前買下的保險,移民後再投保時,除了年紀更大,也可能已有一些傷病紀錄,對新承保的保險公司而言,當準客戶的潛在風險高,核保時或會需要徵收附加保費、保單條款中加入不保事項、減低保障金額、上限、範圍等,甚至拒絕承保。另一方面,移民之後,人生路不熟,工作收入難免會有所減少,這在保險公司進行「財務核保」時,可能只會承保較低的保額,做成移民後保險「買不夠」、保障不足的問題,這在決定解除香港保單合約之前,都要慎重考慮。

考慮稅後回報保險槓桿

移民到重稅國家的朋友,普遍都要面對全球徵稅的問題,而有分紅/投資性質的海外保險,通常都會被納入稅網之內。為了「避免」交稅,很多人會選擇在移民前先解約取回資金,移民後再在當地買入相近性質的保險,卻不知道,這種做法可能產生兩個嚴重問題。首先,資金在帶到移民地後,有機會混入移民後產生的資產,提取時便要向當地稅局申報及解釋,更可能要面對遺產稅等沉重的稅項。其次,移民後在當地購買的分紅/投資性質保險,同樣都需要被徵稅,除非當地就保費有很大的省稅優惠,否則取消本地保險之前,應該比較兩地產品的「稅後回報」,以及保費保額的槓桿比率,才能在平等的前提下,將保險的潛在「收益」最大化。